-
AB3DMOT
Xinshuo Weng
(CMU), 3d multiobject tracking: A baseline and new evaluation metrics. [arxiv 2020] [github] [cite 130] ⭐ -
Prob3DMM-MOT Hsu-kuang Chiu (Stanford), Probabilistic 3d multi-modal, multi-object tracking for autonomous driving. [ICRA 2021] [cite 73] ⭐
-
PointTrackNet Sukai Wang (香港科大), Pointtracknet: An end-to-end network for 3-d object detection and tracking from point clouds. [IRAL 2020] [cite 25]
-
P2B Haozhe Qi (华中科大), P2b: Pointto-box network for 3d object tracking in point clouds. [CVPR 2020] [github] [cite 48]
-
SC3DTracking Silvio Giancola (KAUST), Leveraging shape completion for 3D siamese tracking. [CVPR 2019] [github] [cite 67] ⭐
-
FaF Wenjie Luo (多伦多大学), (uber), Fast and furious: Real time end-to-end 3D detection, tracking and motion forecasting with a single convolutional net. [CVPR 2018] [cite 450] ⭐
In addition to SPL input, they involved another modality RGB image to the network as well.
-
DSM Davi Frossard (多伦多大学), (uber), End-to-end learning of multi-sensor 3d tracking by detection. [ICRA 2018] [cite 104] ⭐
-
GNN3DMOT Xinshuo Weng (CMU), Gnn3dmot: Graph neural network for 3d multi-object tracking with 2d-3d multi-feature learning. [CVPR 2020] [github] [cite 80] ⭐
-
ComplexerYOLO Martin Simon (valeo公司), ComplexerYOLO: Real-time 3D object detection and tracking on semantic point clouds. [CVPRW 2019] [cite 116] ⭐
-
mmMOT Wenwei Zhang (NTU南洋理工), (商汤), Robust multi-modality multi-object tracking. [ICCV 2019] [github] [cite 123] ⭐
-
ComplexYOLO Martin Simon (valeo公司),Complex-YOLO: Real-time 3D Object Detection on Point Clouds. [arxiv 2018]
-
CenterPoint Tianwei Yin, Xingyi Zhou (UT Austin),Center-based 3D Object Detection and Tracking. [CVPR 2021] [github] [cite 246] ⭐
-
CenterTrack, (2D目标跟踪), Xingyi Zhou (UT Austin), Tracking Objects as Points. [ECCV 2020] [github] [cite 382] ⭐
-
CenterNet, (2D目标检测), Xingyi Zhou (UT Austin), Tracking Objects as Points. [arxiv 2019] [github] [cite 1699] ⭐
-
Unicorn, Bin Yan (), Towards Grand Unification of Object Tracking. [ECCV 2022] [github]
GNN3DMOT (arxiv 2020)
-
tracking-by-detection
-
摘要:3D MOT的一类方案是tracking-by-detection,先独立地提取每个object的特征,然后用Hungarian算法做数据关联,因此该pipeline的一个关键就是学习判别性特征。本文提出2个技术来改进判别特征的学习:1.引入GNN,这样物体特征的提取不再是独立的;2. 考虑到多模态的信息互补性,于是从2D和3D空间中联合学习外观和运动特征。所提方法在KITTI和nuScenes 3D MOT benchmarks上取得了SOTA性能。
mmMOT (ICCV 2019)
-
tracking-by-detection;多模态融合(主要rgb+pcd)
-
摘要:在自动驾驶系统中,可靠性和准确性缺一不可。本文提出一个通用的传感器无关(sensor-agnostic)的多模态MOT框架,一方面,每个模态能独立工作,以此保证稳定性;另一方面,利用多模态信息融合模块,可以提升准确性。提出的mmMOT可以端到端训练,因此能联合优化单个模态的特征提取,和跨模态的邻接估计(adjacency estimator)。号称是第一个把点云的深度表达,用到数据关联过程中的工作。在KITTI benchmark上取得了SOTA。
ComplexYOLO (arxiv 2018)
-
摘要:本文把3D点云转换为2D BEV鸟瞰图,然后在2D目标检测器YOLOv2的基础上,提出了E-RPN模块用于候选生成,在笛卡尔空间估计多类目标的3D boxes。
-
点云预处理:将单帧3D点云转换成一张鸟瞰图RGB-map,覆盖传感器正前方ROI区域(80米 x 40米)高度3米以内,2D grid map的大小是1024x512,所以点云被投影和离散化到8cm左右的网格中。区别与图片中的RGB,这里三通道RGB-map分别对应点云的高度信息,强度信息,和密度信息。
-
Pipeline:采用YOLOv2的Darknet19对RGB-map进行特征提取,并回归出目标的相对中心点$t_x$,$t_y$,相对宽高$t_w$,$t_l$,复数角$t_{im}$,$t_{re}$,以及类别$p_0,...,p_n$,目标朝向角可使用$\arctan(t_{im}, t_{re})$求出,采用复角回归的好处是,可避免歧义性。
-
评价:1.很多点云检测网络在其预处理部分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本文也不例外,虽然网络的前向传播时效性比较好(或者升级到v5版本),但是对点云的预处理部分仍然拖累整体耗时;2.采用鸟瞰图形式的检测,由于点云近密远稀的特征,限制了其有效检测距离,所以本文只在40M以内的效果比较好;
ComplexerYOLO (CVPRW 2019)
-
摘要:针对自动驾驶场景,融合3D detector和语义分割;提出“尺度-旋转-平移”的得分度量(SRTs metric);构建了在线的多目标特征跟踪;该方法在KITTI上展示了SOTA效果,并且实时运行,号称是第一个融合视觉语义和3D物体检测的工作。
-
点云预处理:大概是把点云按一定分辨率体素化,然后将rgb图片的语义分类结果反投影到体素中,得到体素化的语义点云(voxelized semantic point cloud)。
-
SRTs:训练时通常用IoU比较预测和真值,若2个框大小和位置相同,但朝向相反,此时IoU=1表示完美匹配,但实际是很不好的,于是提出SRTs,分别考虑缩放、旋转、平移三者得分,再加权平均得最终分数。
-
Labeled Multi-Bernoulli Filter (LMB) Random Finite Sets (RFS) 用于多目标跟踪,暂不深究;
DSM (ICRA 2018)
-
DSM: Deep Structure Model
-
摘要:tracking by detection;利用rgb图片和lidar点云,生成离散的3D轨迹,然后用线性规划(带线性约束的优化问题)生成最终的跟踪结果;整体架构包括三个CNN模型,即detectionnet,matchingnet和scoringnet。同样是在KITTI上评估。
-
关于detection模块,先采用MV3D检测器生成带方向的3D bbox proposal,再用VGG16来预测proposal的true/false,然后将3D bbox投影到图像上,提取对应的image patch,送入卷积网络生成检测得分。
-
得分和匹配:上标带det,表示使用或丢弃该检测的代价;上标带link,表示连接/不连接xi和xj的代价;上标带new,表示启动一个新的轨迹,end表示结束一个现存的轨迹。
FaF (CVPR 2018) 关注!
-
也许可借鉴的思路
:输入多帧,预测多帧,然后将当前预测和历史预测进行平均(或其它更高级融合)! -
From博客:哈哈哈,这篇文章的第一个特色是名字长,第二个特色是不开源!(文中很多细节缺失,可能涉及公司实现保密?!)
-
摘要:作者认为,当前的自动驾驶方法将问题分成了四步:检测、目标跟踪、运动预测、运动规划。但是现在的主流方法通常将这四个步骤作为四个独立的模块,这样会导致下游任务无法纠正上游任务的错误。所以该文中提出了一种结合检测、追踪、预测三个模块的方法,整体结构是端到端的全卷积网络,可在30ms内完成三个任务。
-
数据预处理-体素表达:将3D点云体素化,每个voxel根据occupancy的情况binary取值;然后直接把height维度(z-dim)作为channel维度,执行2D卷积;这里不采用3D卷积,因为点云的稀疏性,造成体素的稀疏性,3Dconv会造成计算资源浪费。(提一下:MV3D是另一篇结合图像和点云做3D检测的工作,它也将3D数据投影到2D,具体是在x,y平面量化,然后计算高度信息z的手工特征)
-
数据预处理-添加时序信息:首先执行一次坐标变换,将前几帧的数据坐标变换到当前坐标系下(因为考虑的是自动驾驶任务,传感器是在移动的,所以会有一个坐标变换)。沿着时间维度将多帧数据拼接在一起就可以凑成一个4D的张量,也就是后续任务的输入。下面Fig.3中,作者将多帧数据拼接在一起形成了可视化界面,静态物体很好地对齐,动态物体产生"shadows"。【疑】到底怎么overlay multiple frames,这里每一帧都是3D tensor。
-
建模:作者抛弃了region proposals,直接预测Bouding box。针对多帧数据的融合,提出了两种融合方法,即Early Fusion和Late Fusion。其中,Early Fusion在第一层就进行信息聚合,所以他运行速度很快,首先在时间维度上使用核大小为n(与帧数一样)的1维卷积进行处理,将时间维度降为1,后面送入类似VGG16的网络提特征;Late Fusion逐渐汇聚不同帧之间的特征,这使得模型可以抓住高层次的特征,它首先做了一个分组卷积,即每帧数据做了一次2D卷积,也就是第一个箭头,然后这个4D的tensor做一个3D卷积(no padding),也就是第一个黄色箭头。所以时间维度从5将到3,第二轮就只有三个蓝色方块了,再次进行分组卷积后,对tensor做了第二次3D卷积,时间维度就变成1了,这两步对应着图中的第二个小箭头和第二个黄色箭头。后面再进行多次卷积。(自:图示(b)中的3D卷积,时间维度上的kernel大小应该是3)
-
在Fig.4的最后,作者添加了两个卷积层分支,一个分支执行binary分类,判断是车的概率(注意FaF只检测车);一个分支预测当前帧和未来n-1帧的bbox。这里做运动预测是可能的,因为模型的输入就是多帧信息!
-
Decoding Tracklets:从前面可以看到,每一帧的数据都预测了n帧结果(自己的1帧,和向后的n-1帧)。换过来想,每帧数据同时拥有当前的预测和n-1个来自于以前的预测。作者将这些结果做了平均,作为当前帧被检测物体的Box。这一信息将在跟踪任务中物体出现遮挡等问题时提供强有力的信息。
SC3DTracking (CVPR 2019)
-
自:做单目标跟踪(要提供初始pose),仅仅在汽车类别上做了测试,对于其它类别如何?怕是悬...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形状补全网络和孪生网络的单目标在线跟踪器,将model shape和candidate shape分别编码为紧凑的隐层表达,属于同一物体的表达,有更高的余弦相似度。作者发现3D目标跟踪和3D形状生成这两个任务可以互补。在KITTI上测试car 3D bbox,取得76.94%的成功率和81.38%的精度,形状补全带来3%的提升。号称是第一个将siamese网络用于点云的工作!
-
Siamese Tracker: 输入点云序列,其中包括待跟踪的物体,并且在第一帧提供物体的3D bbox;在第t帧,一堆候选形状${x_c^t}$被编码为隐向量${z_c^t}$,并分别和模型形状$\hat{x}^t$的隐向量$\hat{z}^t$进行比较,最优的候选被选中,作为当前帧中的物体,同时,模型形状$\hat{x}^t$要相应更新。(注:$\hat{x}$是ground truth,是将所有帧中的该物体点云concat得到)
-
编解码器:借鉴这篇文章(latent3Dpoints),但编码器采用了更浅层的网络,模型参数量从140K降到25K;解码器由2个FC层构成,负责将128维的隐向量映射回$2048 \times 3$的点云;
-
损失函数:(A)跟踪损失,物体(直接看成汽车好了)的pose由三个参数刻画(3dof),即$(t_x,t_y,\alpha)$,Eq.(2)中的$\rho(\cdot)$是高斯函数($\mu=0$,
$\sigma=1$ ),用来软化正负样本之间的距离;最小化Eq.(2),会促使编码器增大partial和complete形状之间的相似度。(B)补全损失,对应Eq.(3),计算模型形状与其重构形状的chamfer距离。
P2B (CVPR 2020)
-
摘要:本文将3D点云里面的目标跟踪,看作一个目标检测问题,主要使用了VoteNet里面的2阶段投票技术;在单卡英伟达1080TI上可以达到40FPS。KITTI上测试,性能优于SC3DTracking。
-
整体流程:(1) 模型有两个输入,即目标模版点云(target template)和搜索区域点云(search area),有一个输出,即目标模版点云在搜索区域点云中的3D bbox信息;(2) 整体分为两步,对照VoteNet,第一步得到seed point及其特征,每个种子点分别产生vote;第二步对vote的结果(比较靠近中心的一堆点),做基于fps和ball-query的聚类,再对每个cluster执行pointnet提特征并产生vote,最后挑出score最高的cluter产生的vote作为最终结果。同于VoteNet,第一次是“个体-seed”投票,得出靠谱的“组织-cluter”,第二次是“组织”投票。不同于VoteNet,P2B是做tracking,因此直接挑score最高的结果即可,而VoteNet是做检测,要基于NMS得出所有可能的目标位置。
-
流程图示:(1) Fig.2的左侧,核心思想是要把模板区域的种子特征,融入搜索区域的种子特征,即所谓“目标特定的特征增强”;(2) 具体地,考虑到种子点是无序的,于是提出Fig.4中的增强方案,核心是先broadcast堆叠,然后会对M1维度做max-pooling,这样就实现了对模板种子点的置换不变性;(3) Fig.2的右侧,对应“个体”和“集体”的2次投票。
PointTrackNet (IRAL 2020)
-
note: 端到端3D目标检测+跟踪,没有使用传统滤波算法,直接预测逐点的关联位移,再取平均转为bbox的位移(感觉是voting的思路),通过IoU+阈值进行关联。文中的
概率滤波也许能借鉴
。 -
摘要:作者称传统的跟踪方法使用滤波器(eg.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来预测物体在时序中的位置,这类方法对于极端的运动情况(eg.目标急刹和转向)不够鲁棒,因此提出PointTrackNet,它是一个端到端的3D目标检测和跟踪的网络,输入是相邻的两帧点云,输出是前景mask,3D bbox,逐点的跟踪关联位移。在KITTI上展现了SOTA效果。
-
网络结构:(1) 特征提取模块:输入是$N\times 3$的点云,基本沿用pointnet++的语义分割做法,提取点云特征,通过FC层回归出$N\times 2$的mask和$M$个bbox;(2) 关联模块:包含了一个概率滤波、两个SA层和一个关联头;所谓概率滤波,就是只保留前景概率最高的$N'$个点,随后在这$N'$个点上使用FPS和SA层进行特征提取,这里滤波+FPS的操作,作者取名滤波FPS,这样做可以尽量避免背景干扰;随后,为了将前后两帧的特征进行融合,对于前一帧的每个点,找到它在后一帧中最近的$K$个点,将他们的特征、欧式距离拼接起来,放入类似PointNet结构中学习逐点的跟踪关联位移;(3) 调优模块:一者由于上一步下采样了,所以需要恢复到滤波后的点云数量$N'$,二者要refine关联特征,最后也是输出逐点的关联位移;(4) 轨迹生成模块:对上一帧中的每一个Box,找到Box中的点,每个点都有一个预测位移,将这些值做平均,就得到了这个Box的预测位移值,然后计算它和当前帧中每一个Box的IoU,如果大于阈值,则认为是一个物体,就获得了该目标的轨迹。
-
from blog online:这篇论文说是实现了端到端的目标识别和跟踪,但是网络的模块依然是先识别物体的位置信息,然后提取目标点云的信息送入网络配对。作者说这可以改善传统方法由于目标识别不准导致的算法退化,但这之中也没有什么反馈,第一步未识别到的物体也没有通过第二步的跟踪能再次识别,所以最终算法的准确度还是依赖于第一步能否检测到目标。另外,不同帧之间的同一物体应该是有几何上还有空间上的关联的。本文采用的目标相关完全是根据点的特征来判断的,相当于完全依赖深度学习算法。如果加上一些先验知识,例如相邻帧同一目标的位置不能突变,点云的相对位置也有相似,应该可以更好的提升精度。
Prob3DMM-MOT (ICRA 2021)
- 仅读摘要没细看
- copy摘要:Current SOTA follows the tracking-by-detection paradigm where existing tracks are associated with detected objects through some distance metric. Key challenges to increase tracking accuracy lie in data association and track life cycle management... 1) we learn how to fuse features from 2D images and 3D LiDAR point clouds to capture the appearance and geometric information of an object. 2) we propose to learn a metric that combines the Mahalanobis and feature distances when comparing a track and a new detection in data association. 3) we propose to learn when to initialize a track from an unmatched object detection.
- copy From survey: 3D Kalman Filter with a constant linear and angular velocity model. Mahalanobis distance for data association process and co-variance matrices for the state prediction process.
- 算法流程
AB3DMOT (arxiv 2020)
-
仅读摘要没细看
-
copy摘要:近来3D MOT关注系统准确性,忽视了实际应用的要素,比如计算复杂度/系统复杂性。本文提出一个简单的实时3D MOT系统。Our system first obtains 3D detections from a LiDAR point cloud. Then, a straightforward combination of a 3D Kalman filter and the Hungarian algorithm is used for state estimation and data association. 此外,提出一个新的3D MOT评估工具,里面有3种metrics。虽然我们的方法只是对经典MOT模块的一个组合,但在KITTI和nuScenes上取得了SOTA,所提方法运行速度可以达到207FPS。
-
copy From survey: as a compact baseline: pre-trained 3D object detector + 3D Kalman Filter with constant velocity model + Hungarian algorithm.
CenterPoint (CVPR 2021) 关注!
-
要点:1.使用点表达,简化3D检测任务;2.通过预测velocity和最近距离匹配,简化跟踪任务;3.通过第二阶段预测bbox的score来减少第一阶段产生的错误预测。
-
概述:2020年作者在arxiv公开了第一版CenterPoint,后续进一步将其扩充成一个两阶段的3D检测追踪模型,相比单阶段的CenterPoint,性能更佳,耗时更少。在第一阶段,使用关键点检测器(CenterNet)检测目标的中心点,并回归其检测框3D大小,3D朝向和速度。在第二阶段,设计了一个refinement模块,使用中心点的特征回归检测框的score并进行refine。CenterPoin使用标准的Lidar-based主干网络,比如VoxelNet和PointPillars。
-
关于数据格式:作者沿用Pointpillars,Second,VoxelNet这些方法的输入,采用BEV格式,先将点云量化到体素或称regular bins,然后对于每个bin,用point-based网络提取里面所有点的特征并池化,大多计算量都耗在这里,最后主干网络输出的是map-view(鸟瞰图的另一种表述)的特征图$M\in \mathbb{R}^{W\times H\times F}$,然后,一阶段/两阶段的检测头,就可以基于特征图进行预测。
-
Center heatmap head:该分支生成$K$个通道的热力图$\hat{Y}$,每个通道对应一个类别。制作热力图的gt时,要用高斯函数render一下,这样可以避免监督信息过于稀疏(算是常规操作了),里面高斯径向radius沿用CornerNet的设置(CenterNet中就是沿用CornerNet)。
-
Regression heads:基于物体中心点的特征向量预测:2维的sub-voxel位置校正(这个类比2D CenterNet中的offset),1维的height-above-ground,3维的bbox size,以及用$(sin(\alpha), cos(\alpha))$表示2维的偏航角度,它们各自都对应一个head。
-
Velocity head and tracking:预测2维的velocity,这个比较特殊,它要求输入当前帧和上一帧的map-view,然后预测两帧之间的物体位置的差异。推理阶段,可以将当前帧的位置预测,通过加上负的velocity得到上一帧的“代理点”(自己起的名字),然后基于贪心策略,基于最近距离匹配。
-
Two-Stage CenterPoint:物体中心点的特征向量可能并没有充分的信息,来准确预测前述所有属性,于是引入第二阶段的调优,将前面预测的3D bbox的每个面的中心点的特征向量拿出来,concat起来输入MLP,预测类别无关的置信度得分和bbox refinement。由于bbox的中心,顶面和底面在map-view下对应同一个点,所以实际考虑了5个中心点(参见网络结构图示),中心点的特征从特征图里基于双线性插值得到。
CenterTrack (ECCV 2020)
-
摘要:现今跟踪领域的主导方案是先进行目标检测,然后做时序上的关联,即tracking-by-detection。本文提出一个同时做检测和跟踪的算法,更简单,更快速,更准确,是online算法(不需要获取未来帧的信息)。在MOT17上以22FPS取得67.8%的MOTA,在KITTI上以15FPS取得89.4%的MOTA。CenterTrack可以容易地扩展到单目3D跟踪,通过回归额外的3D属性,在nuScenes 3D跟踪benchmark上以28FPS取得28.3%的[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