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Promise 概括来说是对异步的执行结果的描述对象。(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
- Promise 规范中规定了,promise 的状态只有3种:
- pending
- fulfilled
- rejected
Promise 的状态一旦改变则不会再改变。
- Promise 规范中还规定了 Promise 中必须有 then 方法,这个方法也是实现异步的链式操作的基本。
- Promise 构造器中必须传入函数,否则会抛出错误。(没有执行器还怎么做异步操作。。。)
- Promise.prototype上的 catch(onrejected) 方法是 then(null,onrejected) 的别名,并且会处理链之前的任何的reject。
- Promise.prototype 上的 then和 catch 方法总会返回一个全新的 Promise 对象。
- 如果传入构造器的函数中抛出了错误,该 promise 对象的[[PromiseStatus]]会赋值为 rejected,并且[[PromiseValue]]赋值为 Error 对象。
- then 中的回调如果抛出错误,返回的 promise 对象的[[PromiseStatus]]会赋值为 rejected,并且[[PromiseValue]]赋值为 Error 对象。
- then 中的回调返回值会影响 then 返回的 promise 对象。(下文会具体分析)
做了上面的铺垫,实现一个 Promise 的思路就清晰很多了,本文使用 ES6 来进行实现, 暂且把这个类取名为 GPromise吧(不覆盖原生的,便于和原生进行对比测试)。 下文中 GPromise 代指将要实现的类,Promise 代指 ES6中的 Promise 类。
在浏览器中打印出一个 Promise 实例会发现其中会包括两用”[[ ]]”包裹起来的属性,这是系统内部属性,只有JS 引擎能够访问。
[[PromiseStatus]]
[[PromiseValue]]
以上两个属性分别是 Promise 对象的状态和最终值。
我们自己不能实现内部属性,JS中私有属性特性(#修饰符现在还是提案)暂时也没有支持, 所以暂且用”_”前缀规定私有属性,这样就模拟了Promise 中的两个内部属性。
class GPromise {
constructor(executor) {
this._promiseStatus = GPromise.PENDING;
this._promiseValue;
this.execute(executor);
}
execute(executor){
//...
}
then(onfulfilled, onrejected){
//...
}
}
GPromise.PENDING = 'pedding';
GPromise.FULFILLED = 'resolved';
GPromise.REJECTED = 'rejected';
- 传入构造器的executor为函数,并且在构造时就会执行。
- 我们给 executor 中传入 resolve 和 reject 参数,这两个参数都是函数,用于改变改变 _promiseStatus和 _promiseValue 的值。
- 并且内部做了捕获异常的操作,一旦传入的executor 函数执行抛出错误,GPromise 实例会变成 rejected状态, 即 _promiseStatus赋值为’rejected’,并且 _promiseValue赋值为Error对象。
execute(executor) {
if (typeof executor != 'function') {
throw new Error(` GPromise resolver ${executor} is not a function`);
}
//捕获错误
try {
executor(data => {
this.promiseStatus = GPromise.FULFILLED;
this.promiseValue = data;
}, data => {
this.promiseStatus = GPromise.REJECTED;
this.promiseValue = data;
});
} catch (e) {
this.promiseStatus = GPromise.REJECTED;
this.promiseValue = e;
}
}
then 方法内部逻辑稍微复杂点,并且有一点一定一定一定要注意到: then 方法中的回调是异步执行的,思考下下段代码:
console.log(1);
new Promise((resolve,reject)=>{
console.log(2);
resolve();
})
.then(()=>console.log(3));
console.log(4);
执行结果是什么呢?答案其实是:1 2 4 3。
then 方法中的难点就是处理异步,其中一个方案是通过 setInterval来监听GPromise 对象的状态改变, 一旦改变则执行相应then 中相应的回调函数(onfulfilled和onrejected),这样回调函数就能够插入事件队列末尾, 异步执行,实验证明可行,这种方案是最直观也最容易理解的。
then 方法的返回值是一个新的 GPromise 对象,并且这个对象的状态和 then 中的回调返回值相关,回调指代传入的 onfulfilled 和 rejected。
- 如果 then 中的回调抛出了错误,返回的 GPromise 的 _promiseStatus 赋值为’rejected’, _promiseValue赋值为抛出的错误对象。
- 如果回调返回了一个非 GPromise 对象, then返回的 GPromise 的 _promiseStatus 赋值为’resolved’, _promiseValue赋值为回调的返回值。
- 如果回调返回了一个 GPromise 对象,then返回的GPromise对象 的_promiseStatus和 _promiseValue 和其保持同步。也就是 then 返回的GPromise记录了回调返回的状态和值,不是直接返回回调的返回值。
then(onfulfilled, onrejected) {
let _ref = null,
timer = null,
result = new GPromise(() => {});
//因为 promise 的 executor 是异步操作,需要监听 promise 对象状态变化,并且不能阻塞线程
timer = setInterval(() => {
if ((typeof onfulfilled == 'function' && this._promiseStatus == GPromise.FULFILLED) ||
(typeof onrejected == 'function' && this._promiseStatus == GPromise.REJECTED)) {
//状态发生变化,取消监听
clearInterval(timer);
//捕获传入 then 中的回调的错误,交给 then 返回的 promise 处理
try {
if (this._promiseStatus == GPromise.FULFILLED) {
_ref = onfulfilled(this._promiseValue);
} else {
_ref = onrejected(this._promiseValue);
}
//根据回调的返回值来决定 then 返回的 GPromise 实例的状态
if (_ref instanceof GPromise) {
//如果回调函数中返回的是 GPromise 实例,那么需要监听其状态变化,返回新实例的状态是根据其变化相应的
timer = setInterval(()=>{
if (_ref._promiseStatus == GPromise.FULFILLED ||
_ref._promiseStatus == GPromise.REJECTED) {
clearInterval(timer);
result._promiseValue = _ref._promiseValue;
result._promiseStatus = _ref._promiseStatus;
}
},0);
} else {
//如果返回的是非 GPromise 实例
result._promiseValue = _ref;
result._promiseStatus = GPromise.FULFILLED;
}
} catch (e) {
//回调中抛出错误的情况
result._promiseStatus = GPromise.REJECTED;
result._promiseValue = e;
}
}
}, 0);
//promise 之所以能够链式操作,因为返回了GPromise对象
return result;
}
Promise 的 then 的 注册微任务队列 和 执行 是分离的。
注册 : 是完全遵循 JS 和 Promise 的代码的执行过程。
执行 : 先 同步,再 微任务 ,再 宏观任务。
/**
* promise 是可连续执行的?
* 是可以的!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ole.log(1);
// return reject();
return resolve();
})
.then(() => {
console.log(2);
})
.then(()=> {
console.log(3);
})
.then(()=> {
console.log(4);
})
.catch(()=> {
console.log('catch');
})
.finally(()=> {
console.log('finally');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ole.log(1);
return resolve()
}).then(() => {
console.log(2);
// 外部第一个 then 方法里面 return 一个 Promise,这个 return ,代表 外部的第二个 then 的执行需要等待 return 之后的结果。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3);
return resolve()
})
.then(() => {
console.log(4);
})
.then(() => {
console.log(5);
})
}).then(() => {
console.log(6);
}).then(() => {
console.log(7);
});
// 我们核心要看 then 的回调函数是啥时候注册的,我们知道,事件机制是 “先注册先执行”,
// 即数据结构中的 “栈” 的模式,first in first out。那么重点我们来看下他们谁先注册的。
// 外部的第二个 then 的注册,需要等待 外部的第一个 then 的同步代码执行完成。
// 当执行内部的 new Promise 的时候,然后碰到 resolve,resolve 执行完成,
// 代表此时的该 Promise 状态已经扭转,之后开始内部的第一个 .then 的微任务的注册,此时同步执行完成。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1);
return resolve()
}).then(() => {
console.log(2);
// 内部的 resolve 之后,当然是先执行内部的 new Promise 的第一个 then 的注册,这个 new Promise 执行完成,立即同步执行了后面的 .then 的注册。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3);
return resolve()
})
.then(() => {
console.log(4);
})
// 然而这个内部的第二个 then 是需要第一个 then 的的执行完成来决定的,而第一个 then 的回调是没有执行,仅仅只是执行了同步的 .then 方法的注册,所以会进入等待状态。
.then(() => {
console.log(5);
})
.then(()=> {
console.log(6);
})
}).then(() => {
// 外部的第一个 then 的同步操作已经完成了,
// 然后开始注册外部的第二个 then,此时外部的同步任务也都完成了。
// 外部第二个 then 完成之后, 进入等待, 内部的第二个 then 注册之后在执行
console.log(7);
}).then(() => {
console.log(8);
}).then(()=> {
console.log(9);
});
/**
* 链式调用的注册是前后依赖的 比如上面的外部的第二个 then 的注册,是需要外部的第一个的 then 的执行完成。
*
* 变量定义的方式,注册都是同步的 比如这里的 p.then 和 var p = new Promise 都是同步执行的。
*/
new Promise(resolve=> {
console.log('1');
resolve();
})
.then(()=> {
console.log(2);
const p = new Promise(resove=> {
console.log(3);
resove();
});
p.then(()=> {
console.log(4);
});
p.then(()=> {
console.log(5);
});
})
.then(()=> {
console.log(6)
})
.then(()=> {
console.log(7)
});
/**
* 这段代码中,外部的注册采用了非链式调用的写法,根据上面的讲解,
* 我们知道了外部代码的 p.then 是并列同步注册的。
* 所以代码在内部的 new Promise 执行完,p.then 就都同步注册完了。
*
* 内部的第一个 then 注册之后,
* 就开始执行外部的第二个 then 了(外部的第二个 then 和 外部的第一个 then 都是同步注册完了)。
* 然后再依次执行内部的第一个 then ,内部的第二个 then。
* @type {Promise}
*/
const p =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1);
resolve()
});
p.then(() => {
console.log(2);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3);
resolve();
})
.then(() => {
console.log(4);
})
.then(() => {
console.log(5);
})
});
p.then(() => {
console.log(6);
});
p.then(() => {
console.log(7)
});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1);
resolve();
})
.then(() => {
console.log(2);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3);
resolve();
})
.then(() => {
console.log(4);
})
.then(() => {
console.log(5);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6);
resolve();
})
.then(() => {
console.log(7);
})
.then(() => {
console.log(8);
})
})
.then(() => {
console.log(9);
})
.then(() => {
console.log(10);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ole.log('外部promise');
resolve();
})
.then(() => {
console.log('外部第一个the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ole.log('内部promise');
resolve();
})
.then(() => {
console.log('内部第一个then');
return Promise.resolve();
})
.then(() => {
console.log('内部第二个then');
})
})
.then(() => {
console.log('外部第二个then');
})
.then(() => {
console.log('外部第三个th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