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
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所有國家權力來自國民。
國家權力,由國民透過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四項政治參與權,以及彼此分立之立法、行政及司法機關行使之。
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疆域,非經全體國會議員四分之一之提議,全體國會議員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國會議員四分之三之決議,提出領土變更案,並於公告半年後,經中華民國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不得變更之。
中華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人生而平等,不得因出生、性別、膚色、身心障礙、宗教、階級、黨派、族群、基因特徵、容貌、性傾向、語言,而受歧視。
人性尊嚴不可侵犯,並應受尊重及保障。
人民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並享有受法律平等保護之權利。
人民之生命權應受法律保護,不得任意剝奪。
死刑應予以逐步廢除;未廢除前,應依下列原則處理:
一、判處死刑,以對最嚴重犯罪行為之處罰為限;其判決應由法院依行為時有效且符合憲法意旨之法律為之;未經法院依法判決確定之死刑,不得執行。
二、被判處死刑者,有權請求依法赦免;對於被判處死刑者,得依法予以赦免。
三、未滿十八歲人犯法者,不得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對懷胎中之婦女不得執行死刑。
國家不得以前項各款為理由,推遲或阻止死刑之廢除。
人民皆享有心理與生理自主權,不容任意侵犯。
人民有結婚、組成家庭及收養子女之權利;其婚姻之締結,應基於雙方之合意。
人民之身體自由及安全應予保障,除現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經司法或警察機關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審問、處罰,得拒絕之。
人民被逮捕拘禁時,逮捕拘禁機關應將逮捕拘禁原因,以書面告知本人及本人指定之人,並儘速告知對其提出之指控。
逮捕拘禁機關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將被逮捕拘禁人移送該管法院審問。本人或他人亦得聲請該管法院,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之機關提審。法院對其聲請,不得拒絕,並不得先令逮捕拘禁之機關查覆。逮捕拘禁之機關,對法院之提審,不得拒絕或遲延。
受任何機關非法逮捕拘禁者,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聲請追究,法院不得拒絕,並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拘禁之機關追究,依法處理。受非法逮捕拘禁者,並得請求損害賠償。
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未經法院依法判決有罪確定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應被推定為無罪。
刑事訴訟案件之進行,應平等提供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下列最低限度之保障:
一、以其能理解之語言,迅即詳細告知其涉嫌罪名及案由。
二、得隨時選任辯護人,並給予相當時間及設施供其準備辯護事宜。
三、得與辯護人見面及通訊。
四、審判不得無故遲延。
五、得到庭接受審判,為有利於己之陳述,及提出證據,或由選任之辯護人就事實及法律為其辯護。重大、特殊或法院認為有必要之案件,為求審判之慎重,應採強制辯護制度,辯護人未到場者,訴訟程序不得進行。無資力者,應給予法律扶助。
六、得於審判期日前聲請傳喚證人、鑑定人及審判中有交互詰問之權利,並得請求與其他被告對質。
七、聽覺、語言障礙或語言不通者,提供通譯之協助。
八、有權保持緘默,不得強制其自白或認罪。
少年事件之審理程序,應考量少年之年齡及回歸社會之需求。
人民除現役軍人外,不受軍事審判。
在國內合法居住或停留之人,有自由居住及遷徙之權利。
在國內居住或停留之人有自由出國之權利。
國民有自由入國之權利。
有永久居留權之人,入國之權利不得任意剝奪。
國民有依法取得相關身份證明之權利。
人民有保持其意見,不受干涉之權利。
人民有有自由表達之權利,包括尋求、接受、及傳遞各種資訊、思想之自由,不受國界及發表方式之限制。
人民有依法請求政府公開資訊之權利。
人民有依法公平合理接近使用媒體之權利。
人民之隱私、家庭、住宅及通訊自由應受保護,不得任意或非法干涉。
人民之名譽應受保護,不得非法侵害。
人民享有思想、良心及宗教之自由,包括選擇、維持或改變宗教或信仰之自由,及單獨或集體、公開或秘密以禮拜、戒律、實踐及教義表明宗教或信仰之自由。
任何人不得強迫他人維持或改變其宗教或信仰。
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
人民有工作權,包括有選擇職業之機會及自由。
勞工享有團結權、團體協商權、勞動爭議權及其他團體行動權,國家應立法予以保障。
人民之財產權應予保障。
人民有請願、訴願及訴訟之權。
(刪除,內容移到後面的第三章「政治參與權」)
人民有應考試服公職之權。
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
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義務。
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
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
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及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凡公務員違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權利者,除依法律受懲戒外,應負刑事及民事責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損害,並得依法律向國家請求賠償。
為有效保障及促進人權,應設國家人權委員會。
國家應建立人權報告制度,定期評估、檢討各項人權法令及措施之執行成效,並公布之。
本憲法所規定之各種選舉以普通、自由、平等、直接及祕密投票方式為之。
除本憲法及法律另有規定者外,我國國民年滿十八歲者,有選舉與被選舉之權。
本憲法所規定各種選舉之候選人,一律公開競選。
選舉訴訟,由法院審判之。
各種選舉,除本憲法另有規定外,單一性別保障應以法律定之。
被選舉人得由原選舉區依法罷免之。罷免政黨比例代表被選舉人依法律規定為之。
所有國家機關有義務促進國民行使創制及複決之公民投票權。
公民投票得與其他選舉一併舉行。
三萬以上有公民投票權人得向管轄機關登記,提出憲法修改原則創制案,於公告後十八個月內,經三十萬以上有公民投票權人連署者,提案成立。
前項提案成立後,國會認為其客觀上顯然不能實現,或違反內容一致、一般國際法強制規範、人性尊嚴或自由民主憲法秩序者,應宣告其全部或一部分無效。
提案人或連署人對前項宣告不服,得向憲法法院提起訴訟。
憲法修改原則創制提案經國會辯論後,如未經全體國會議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提案消滅;如經全體國會議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國會應依其意旨,提案修改相關憲法條文,交付公民投票複決。
有公民投票權人,得依法提出新增、廢止或修改法律條文之立法創制案。
憲法修改原則創制案或立法創制案成立後三十個月內﹐主管機關必須舉辦公民投票。
對於人民提出之法律創制案,國會得決議通過提出相對提案,併同交付公民投票。
有公民投票權人得同時同意立法創制案與國會相對提案,並決定兩案之優先順序。
下列事項應於本憲法或法律規定之期限內,提請全體有公民投票權人複決:
憲法修改案; 領土變更案; 加入集體安全或涉及主權變動者;四、立法創制案。但其內容為國會全部接受,經立法程序通過新增、廢止或修改法律條文,或經憲法法院宣告立法創制案違憲者,不在此限。
法律案經國會通過﹐刊登於國會公報後一百日以內﹐一萬以上有公民投票權人得向管轄機關登記提出複決案,於公告後一百日以內,經二十萬以上有公民投票權人連署者,應經全體有公民投票權人複決。
法律案經國會通過後﹐如有全體國會議員三分之一以上請求﹐國務院得將該法律案提交公民複決﹐但該法律案如經出席國會議員三分之二以上通過或重新議決者﹐不在此限。
國務院提出之法律案,如未得國會通過,國務院得依全體國會議員三分之一以上之請求,將該法律案交付公民投票。
前兩項請求必須在國會通過或不通過法律案後十四日以內提出,國務院必須在請求提出後十日以內,決定是否交付公民投票複決。
對於有關國家安全或重大經濟社會政策之法律案或條約案,總統向國會提出半年後,得依全體國會議員三分之一以上之請求,將該法律案或條約案交付公民投票。
除本憲法另有規定外,公民投票應經有效票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即為通過。
本章所規定之各項公民投票之提案、審查、連署與投票之程序,以法律定之。
國民得自由組成政黨,參與形成政治意見。
政黨內部組織須符合民主原則。
政黨不得直接或間接參與或投資營利事業之經營,並應公開說明其經費與財產之來源與使用。
政黨依其目的及其黨員之行為,意圖損害或廢除自由民主憲法秩序或意圖危害國家之存在者,為違憲。
總統為國家元首,對外代表國家。
總統統率全國陸海空軍。
總統為最高行政首長,主持國務會議。
國務會議由總統、副總統,各部會首長,及不管部會之國務委員組成,由總統擔任國務會議主席。
各部會首長及不管部會之國務委員,由總統任免之。
總統依法公布法律、發布命令。
總統依本憲法之規定,行使締結條約及宣戰媾和之權。
總統依法宣布戒嚴,但須經國會之通過或追認。國會認為必要時,得經全體國會議員二分之一以上之決議移請總統解嚴。對於國會解嚴之決議,總統不得行使本憲法第五十八條之否決權。
總統依法行使大赦、特赦、減刑及復權之權。
總統依法任免文武官員。
總統依法授與榮典。
總統為避免國家或人民遭遇緊急危難或應付財政經濟上重大變故,得經國務會議之決議發布緊急命令,為必要之處置。但須於發布命令後十日內提交國會追認,如全體國會議員二分之一以上之決議不同意時,該緊急命令立即失效。
總統於國會休會期間發布緊急命令,國會應於三日內自行集會,並於開議七日內追認之。但於新任國會議員選舉投票日後發布者,應由新任國會議員於就職後追認之。如全體國會議員二分之一以上之決議不同意時,該緊急命令立即失效。
對於前兩項國會不同意之決議,總統不得行使本憲法第五十八條之否決權。
國民年滿四十歲者得被選為總統副總統。
總統、副總統由國民直接選舉之。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應聯名登記,在選票上同列一組圈選,以得票最多之一組為當選,選舉辦法以法律定之。
總統副總統之任期為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任何人繼任為總統或代行總統職權者,其期間如超過過半任期,任滿後僅能獲選連任一次。
總統應於就職時宣誓,誓詞如左: 「余謹以至誠,向全國人民宣誓。余必遵守憲法,盡忠職務,增進人民福利,保衛國家,無負國民付託,如違誓言,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謹誓。」
總統缺位或不能視事時,由副總統繼任或代行職權,至總統任期屆滿為止。
副總統缺位時,總統應於三個月內提名副總統,經國會出席過半數之議員同意後任命之,繼任至原任期屆滿為止。
總統、副總統均缺位或不能視事時,由國會議長代行職權。前項依法代行職權者,其期限不得逾三個月。
總統、副總統均缺位時,應於三個月內依本憲法第四十六條之規定,補選總統、副總統,其任期以補足原任總統未滿之任期為止。
總統於任滿之日解職。如屆期次任總統尚未選出,或選出後總統、副總統均未就職時,依第四十九條第三項及第四項規定辦理。
總統除犯內亂或外患罪外,非經解職,不受刑事上之訴究。
(刪除)
總統應定期向國會提出國情咨文。
總統對於國會通過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或其他重要事項決議案之全部或一部,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得於該決議案送達總統十日內,拒絕簽署公布並退回國會覆議。但因國會休會,致該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或其他重要事項之決議案不能退回國會時,該決議不能生效。
國會對於總統移請覆議案,應於送達十五日內做成決議。覆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失效。覆議時,如經全體國會議員三分之二以上決議維持原案,總統應即接受該決議。
國務院設中央銀行,掌理國家貨幣、信用、外匯及支付系統事項,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其組織及職權行使以法律定之。
總統於會計年度開始三個月前,應將下年度預算案提出於國會 。
總統於會計年度結束後四個月內,應提出決算於國會。
行政機關之職權、設立程序及總員額,得以法律為準則性之規定。
各機關之組織、編制及員額,應依前項法律,基於政策或業務需要決定之。
國會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由國民選舉之國會議員組織之,代表全體國民行使立法權。
國會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之權。
國會議員自由行使全體國民付託之職權,不受指令之拘束。
國會對於總統、副總統有內亂、外患、貪瀆或其他重大犯罪,致不足以繼續擔任該職務者,得提出彈劾案,須經全體國會議員二分之一以上之提議,全體國會議員三分之二以上之決議,聲請憲法法院審理。
國會對於中央政務人員及法官有重大犯罪或違法行為,致不足以繼續擔任該職務者,得提出彈劾案,須經全體國會議員二分之一以上之決議,聲請憲法法院審理。
縣(市)議會對於縣(市)以下各級地方政府政務人員有重大犯罪或違法行為,致不足以繼續擔任該職務者,得提出彈劾案,須經縣(市)議會全體議員二分之一以上之決議,聲請憲法法院審理。
前三項之彈劾案,如經憲法法院判決成立時,被彈劾人應即解職。
被彈劾人如涉及刑事犯罪,仍應依刑事法律追訴處罰。
(刪除,移至第五十八條合併規定)
【甲案】
國會議員一百一十三人,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於每屆任滿前四十日內,依單一選區多數決與政黨比例代表名單並立方式選出之。名額分配如下: 一、區域代表七十三人。每縣市至少一人。
二、原住民族代表六人。其選舉方式,另以法律定之。 三、政黨比例代表三十四人。
【乙案】
國會議員□□□人,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於每屆任滿前四十日內,依單一選區多數決與政黨比例代表名單並立方式選出之。名額分配如下: 一、區域代表□□□人。每縣市至少一人。
二、原住民族代表□□□人。其選舉方式,另以法律定之。 三、政黨比例代表□□□人。
前項第三款依政黨名單投票選舉,以獲得百分之五以上政黨選舉票之政黨,始得分配政黨比例代表席次;各政黨當選名單中,單一性別比例不得低於二分之一,並應符合社會多元代表性。
政黨比例代表於任期內喪失原黨籍者,其代表資格不受影響。
國會議員之選舉依普通、平等、直接、無記名方式選出之,其選舉罷免辦法以法律定之。
國會議員依單一選區多數決方式選出者,如所餘任期達一年以上者,缺位時應於二十日內完成補選;依政黨比例代表名單選出者,缺位時應於七日內由該所屬政黨名單,依順序遞補之。
依政黨比例代表名單選出者,缺位時應於七日內由該所屬政黨名單,依順序遞補之。
國會設議長、副議長各一人,由國會議員互選之。
國會得設各種委員會。
各委員會得邀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係人員到會陳述意見。
各委員會得依法舉行聽證。
國會設審計委員會,審計長及審計委員,由國會提名,總統任命之,其組織以法律定之。
審計長應於總統提出決算後三個月內,依法完成其審核,並提出審核報告於國會。
國會有調查權,經全體議員三分之一以上提議,即應設置由國會議員組成之特別調查委員會,其組織及職權行使,以法律定之。
特別調查委員會於必要範圍內,得向政府調閱各種相關文件,或請求相關人員出席會議說明、作證。
證據調查準用刑事訴訟程序之規定。書信、郵政及電訊秘密不受影響。
法院及行政機關有給予法律及協助之義務。
國會對調查結果所作之決議不受司法審查,但法院對調查所根據之事實得自由評價及定斷。
國會設審計委員會辦理審計事項,其組織及職權行使,以法律定之。
國會對於法官及中央政府機關政務人員,認為有失職或違法情事,得提出彈劾案,經全體議員三分之二以上決議,送憲法法院辦理。
國會會期,每年兩次,自行集會,第一次自二月至五月底,第二次自九月至十二月底,必要時得延長之。
國會遇有下列情事之一時,得開臨時會:
一、總統之咨請。
二、國會議員四分之一以上之請求。
三、國會議長之召集。
國會對於總統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
國會通過之法律案,如有增加預算支出或減少收入之情形,應於該法律案內明訂財源。
國會議員之報酬或待遇,應以法律定之。除年度通案調整者外,單獨增加報酬或待遇之規定,應自次屆起實施。
國會應訂定職權行使法、內部規範及議員紀律規範。
國會之會議應公開進行,並做成記錄公開之。但有出席議員十分之一以上之提議,三分之二以上之同意時,得召開秘密會議。
國會法律案通過後,移送總統,總統應於收到後十日內公布之。但總統得依照本憲法第五十八條之規定辦理。
國會議員在國會內所為之言論及表決,對國會外不負責任。但涉及毀謗者,不在此限。
國會議員,除現行犯外,在會期中,非經國會許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國會議員必須專職,忠於人民之託付,不得擔任其他有給職務或營利事業之董監事,不得經營商業、執行業務。
國會議員不得兼任官吏。
國會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司法權由法官組成之憲法法院、最高法院及法律規定之各級法院行使。
憲法法院為憲法審判之最高機關。
憲法法院審判權如下:
一、修憲條文是否牴觸人性尊嚴或自由民主憲法秩序。
二、立法創制案是否違憲。
三、憲法機關間之權限爭議。
四、中央與各縣或市間之權限爭議。
五、縣或市彼此間之權限爭議。
六、法律是否合憲發生疑義或爭議,經總統或全體國會議員三分之一以上提起者。
七、命令是否牴觸憲法或法律之疑義或爭議。
八、縣或市法規是否牴觸憲法或法律之疑義或爭議。
九、法官於審理案件時,對於應適用之法律,依其合理之確信,認為有牴觸憲法之疑義,經停止訴訟程序,所提起之法律違憲審查案件。
十、總統、副總統、政務人員及法官之彈劾案件。
十一、人民主張其人權或其他受憲法保障之權利遭受公權力不法侵害,所提起之憲法訴願。
十二、政黨違憲宣告之案件。
十三、其他依據本憲法或法律規定﹐由憲法法院審判之案件。
法律違憲之審判,專屬於憲法法院。
憲法法院依法定之要件與程序,得決定是否受理憲法訴願。
憲法法院之組織與訴訟程序由法律定之。
憲法法院之組織與憲法訴訟程序由憲法訴訟法規定之。
憲法訴訟法須經全體國會議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始得通過﹐修改時亦同。
憲法法院審理案件後確認法律違憲﹐應以判決將法律全部或一部廢棄。
憲法法院審理案件後確認命令違憲或違法﹐應判決將命令全部或一部廢棄。
命令、縣(市)法規違憲或違法由法院以判決宣告全部或一部廢棄。
廢棄應自判決宣告後立即生效﹐但憲法法院得宣告經一段期間後﹐廢棄始生效力。此項期間不得超過一年。
憲法法院在作成判決前﹐為避免對人民基本權利、憲法基本原則或其他重大公益造成不可回復或難以回復之重大損害,且有急迫需要時,得因聲請或依職權發布暫時命令。
除本憲法或法律另有規定者外﹐憲法法院判決應有全體法官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及出席法官過半數以上之同意。
憲法法院之裁判,有拘束全國各機關及人民之效力。
憲法法院由十五位憲法法官組成,任期十二年,不得連任。其中兩位並為院長及副院長,院長及副院長之任期四年,得連任,由憲法法官互選之。
憲法法官每隔四年,經總統提名五名,全體國會議員二分之一以上同意任命之。
憲法法官有下列情形者﹐依法提前解職︰
一、憲法法官自行聲請。
二、受有期徒刑判決確定。
三、由於健康狀況﹐無法履行職務。
前項解職之憲法法官缺額,得依第二項之程序,任命繼任法官,補足原法官未滿之任期。
憲法法官須超出黨派以外,不得參加政治活動﹐依法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
除憲法審判事項以外,最高法院為最高審判機關,得分庭審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事項。
最高法院院長經總統提名,全體國會議員二分之一以上同意任命之。
最高法院副院長由最高法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之。
職業法官為終身職,非受刑事或懲戒處分或禁治產之宣告,不得免職,非依法律,不得停職﹑轉任或減俸。
法官須超出黨派以外,不得參加政治活動﹐依法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
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法院應以合議作成判決。
最高法院各庭法令見解有異者,最高法院得依聲請或依職權組成大審判庭審理之。
非職業法官亦得依法參與案件審理。
獨任制法庭法官與合議制法庭審判長僅得由職業法官擔任。
法院的組織與監督以及法官地位與薪俸之保障應以法官法規定﹐由全體國會議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通過﹐修改時亦同。
司法預算及司法人事等司法行政重大事項,由全國司法委員會決議,除最高法院院長、副院長及各級法院院長、副院長為當然委員外,其餘委員應由法官互相推舉之。
全國司法委員會由最高法院院長為主席,其組織以法律定之。
憲法法院之預算及行政事項,由憲法法院院長掌理。
全國司法委員會及憲法法院所提出之年度司法概算,總統不得刪減,但得加註意見,編入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送國會審議。
中央與地方權限應依憲法規定行使之。
地方制度應予保障,其運作應符合自由、民主、共和及法治國之原則。
下列事項,由中央立法並執行之:
一、外交。
二、國防與國防軍事。
三、國籍法及刑事、民事、商事之法律。
四、司法制度。
五、航空、國道、國有鐵路、航政、郵政及電政。
六、中央財政與國稅。
五、縣(市)稅之項目。
六、中央與縣(市)共同分配稅。
七、國營經濟事業。
八、幣制及國家銀行。
九、度量衡。
十、國際貿易政策。
十一、涉外之財政經濟事項。
十二、遷徙自由、護照、移民及引渡。
十三、保護自由民主憲法秩序。
十四、防止在我國境內使用暴力或準備使用暴力而危害國家存在之行為及犯罪之排除。
十五、集會結社。
十六、外僑居留、居住權。
十七、核能之生產、利用及因核能所生危險之防護。
十八、國家責任。
十九、人工受精、遺傳訊息之研究與人為改變及器官組織之移植。
二十、其他依本憲法所定關於中央之事項。
前項第八款共同分配稅之訂定及修改,應經由二分之ㄧ以上縣(市)同意,其程序由法律定之。
下列事項,由中央立法並執行之或委由縣(市)執行之:
一、縣(市)公職人員選舉罷免及縣(市)組織之法制事項。
二、行政區劃。
三、森林,工礦及商業。
四、教育制度。
五、銀行及交易所制度。
六、航業及海洋漁業。
七、公用事業。
八、合作事業。
九、二縣(市)以上之水陸交通運輸。
十、二縣(市)以上之水利、河道及農牧事業。
十一、中央及地方官吏之銓敘、任用、糾察及保障。
十二、土地法。
十三、勞動法及其他社會立法。
十四、公用徵收。
十五、全國戶口調查及統計。
十六、墾殖。
十七、警察制度。
十八、公共衛生。
十九、賑濟,撫卹及失業救濟。
二十、有關文化之古籍、古物及古蹟之保存。
二十一、環境保護。
前項各款,縣(市)於不牴觸法律內,得制定縣(市)法規。
下列事項,由縣(市)立法並執行之:
一、縣(市)事務之創制複決。
二、縣(市)教育文化、體育、衛生、實業、觀光及交通。
三、縣(市)財產之經營及處分。
四、縣(市)公用及公營事業。
五、縣(市)合作事業、公共造產事業。
六、縣(市)農林、水利、漁牧、都市計畫及工程。
七、縣(市)財政及縣(市)稅。
八、縣(市)債。
九、縣(市)銀行。
十、縣(市)警政之實施。
十一、縣(市)慈善及公益事項。
十二、縣(市)社會福利及社會救助。
十三、縣(市)災害防救之規劃及執行。
十四、縣(市)環境保護。
十五、縣(市)組織及行政管理。
十六、其他依本憲法所訂之縣(市)事項。
前項各款,有涉及二縣(市)以上者,得由有關各縣(市)共同辦理,如有爭議時,由憲法法院裁判之。
本憲法未規定之立法事項,中央有立法權,但中央應保障各縣(市)在法定限度內自行負責處理縣(市)一切事務之權力。
若前項中央立法涉及縣(市)權限時,應給予關係縣(市)參與表示意見之權利。
除第一百零八條至第一百十條列舉事項外,如有未列舉事項發生時,其事務之歸屬遇有爭議時,由憲法法院以裁判決定之。
縣(市)民關於縣(市)之立法與執行事項,依法律及縣(市)法律行使創制複決之權;對於縣(市)長及其他之縣(市)公職人員,依法律及縣(市)法律行使選舉罷免之權。
縣(市)設縣(市)議會。縣(市)議會議員由縣(市)民選舉之。
屬於縣(市)之立法權,由縣(市)議會行之。
縣(市)設縣(市)政府,置縣(市)長一人。縣(市)長由縣(市)民選舉之。
縣(市)長辦理縣(市)事務,並執行中央委辦事項。
前項委辦事項之執行,應由中央負擔經費。
基於全國資源之合理配置及各區域之均衡發展,國家應權衡地理區位、人口分佈、經濟發展、社會文化及生活圈等,進行行政區劃,鼓勵現行縣市之整併,使每一行政區之人口規模約為全國總人口十分之一,其推動由法律訂之。
國防以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為目的。
國防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全國陸海空軍,須超出個人、地域及黨派關係以外,效忠國家,愛護人民。
任何黨派及個人不得以武裝力量為政爭之工具。
現役軍人不得兼任文官。
外交應本獨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則,敦睦邦交,尊重條約及聯合國憲章,以保護僑民權益,促進國際合作,提倡國際正義,確保世界和平。
國家對於人民興辦之中小型經濟事業,應扶助並保護其生存與發展。
國家對於公營金融機構之管理,應本企業化經營之原則;其管理、人事、預算、決算及審計,得以法律為特別規定之。 (挪到第144條第2項)
全國領土內之土地,屬於國民全體。人民依法取得之土地所有權,應受法律之保障與限制。私有土地應照價納稅,政府並得依法照價收買。國有土地利用應符合公眾利益為原則。
附著於土地之礦及經濟上可供公眾利用之天然力,屬於國家所有,不因人民取得土地所有權而受影響。
土地價值非因施以勞力、資本而增加者,應由國家徵收土地增值稅,歸人民共享之。
國家對於土地之分配與整理,應以促進農地之充分利用及保障人民之工作選擇權為原則。
公用事業及自然獨佔性產業,以公營為原則,其經法律許可者,得由國民經營之。
國家對於公營機構之管理,應本企業化經營之原則;其管理、人事、預算、決算及審計,得以法律特別規定之。
國家對於私人財富及私營事業,認為有妨害國計民生之平衡發展者,應以法律限制之。
合作事業應受國家之獎勵與扶助。
國民生產事業及對外貿易,應受國家之獎勵、指導及保護。
國家應獎勵科學技術發展及投資,促進產業升級,推動農漁業永續發展,重視水資源之開發利用及維護,並加強國際經濟合作。
國家應運用科學技術,以興修水利,改善農漁業環境,維護農漁村文化與景觀,增進農漁業經濟功能與休憩價值,從事整體性之農漁村建設,推動農漁業永續發展,以促進產業之均衡發展。
國家有義務維護環境及生態,以確保適合永續生存與居住之環境。
國家應保障國民享有安全、健康、永續之生存環境。
國家政策及經濟發展行為不得妨害環境生態之永續維護。
國家應採取必要之政策及措施,以達成非核家園之目標。
我國領域內,一切貨物應許自由流通。
金融機構應依法受國家之外部性管理。
國家對於僑居國外國民之政治參與,應予保障。
國家應保障人民工作權,並提供技術與職業指導及訓練。
國民之勞動條件與就業安全,國家應立法保障之。
勞動條件之最低標準,須確保勞工享有具人性尊嚴之生活。
勞動者享有安全、友善及不受歧視之工作環境之權利,國家應立法保障之。
國家為提升勞工及農民之生活品質,增進其生產技能,應制定保護勞工及農民之法律,實施保護勞工及農民之政策。
婦女、兒童從事勞動者,應按其年齡及身體狀態,予以特別之保護。
國家應提供婦女友善之工作環境,以促進婦女充分就業,而不受生育因素離開職場。
為促進婦女充分就業,使其不因照顧工作難以投入就業市場,國家應致力於照顧公共化之建設。
兒童及少年工作年齡應依法予以限制。
國家應以法律保障少年之工作環境及勞動條件,禁止雇用少年從事有害善良風俗、健康、生命或可能妨礙其身心發展之工作。
勞動者於事業單位之營運享有參與之權利,國家應立法保障之。
國民依法享有社會福利保障。
社會福利包含之社會救助、福利服務、國民就業、社會保險及醫療保健等事項,國家應擬定施政方針,並根據需求,編列足夠經費支應,以保障人民之基本生活水準。
國家應致力於無障礙環境之建構,對身心障礙者之就醫、就養、就學、就業及社會參與等相關權益,應以法律保障之。
國家應保障老人享有公平參與社會、文化生活之權利,使其享有獨立、尊嚴之生活。
國家對長期臥病或無法自理生活之老人,應提供必要之照顧及福利措施。
國家應尊重軍人對社會之貢獻,並對其退役後之就學、就業、就醫、就養予以保障。
國家應採取適當措施,確保婚姻雙方在結婚時、婚姻關係存續中與離婚時之權利及義務平等。
國家對於家庭及其兒童、少年之教育及扶養,應提供保護及援助。
婦女於分娩前後相當期間內,國家應提供特別保護,使其在經濟與健康照顧上不虞匱乏。
人民離婚時,國家應對兒童及少年為必要之保護。
國家處理兒童及少年相關事務時,應以其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
國家應採取適當措施以消除所有形式之性別歧視,並促進兩性在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領域平等且充分發展。
國家應推行全民健康保險,並促進現代和傳統醫藥之研究發展。
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
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
學齡兒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納學費。其貧苦者,由政府供給書籍。
已逾學齡未受基本教育之國民,一律受補習教育,免納學費,其書籍亦由政府供給。
各級政府應廣設獎學金名額,以扶助學行俱優無力升學之學生。
全國公私立之教育文化機關,依法律受國家之監督。
國家應注重各地區教育之均衡發展,並推行社會教育,以提高一般國民之文化水準,邊遠及貧瘠地區之教育文化經費,由國庫補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業,得由中央辦理或補助之。
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尤其國民教育之經費應優先編列。
國家應保障教育、科學、藝術工作者之生活,並依國民經濟之進展,隨時提高其待遇。
國家應獎勵科學之發明與創造,並保護有關歷史、文化、藝術之古蹟、古物。
國家對於下列事業或個人,予以獎勵或補助:
一 國內私人經營之教育事業成績優良者。
二 僑居國外國民之教育事業成績優良者。
三 於學術或技術有發明者。
四 從事教育久於其職而成績優良者。
國家承認台灣各原住民族是台灣島嶼最早居住之族群,原住民族權先於國家存在,應予以承認並尊重。
為確保原住民族永續發展,國家與原住民族應建立夥伴關係,以保障原住民族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及文化生活之集體或個人權利。
在同一國家基礎且不損及國家利益情況下,國家同意各原住民族依其族群自由意願,享有族群事務自我決定及自我管理權利,以建構特殊治理制度及法律規範。
政府處理原住民族事務、制訂法律或實施司法與行政救濟程序、公證、調解、仲裁或相關程序,應尊重原住民族之族語、傳統習俗、文化及價值觀,保障其合法權益,原住民有不諳官方語言者,應由通曉其族語之人為傳譯。
原住民族個人或群體有免於受到任何形式歧視之權利,任何以語言、作為或不作為之歧視行為,應予制裁或處罰。
原住民族遭受殖民及威權統治侵害之事實不容否認,基於宣示對過去歷史和解之目的,國家應依法律成立特別基金,保障原住民有關傳統領域、水域、礦物及其他自然資源之權利。
本憲法所稱之法律為:
國會通過,並經總統公布之法律; 國會通過,公民複決,並經總統公佈之法律; 公民提案創制,公民投票通過,並經總統公佈之法律。縣(市)依憲法第110條所制訂之縣(市)法律,其位階與前項法律同。
法律與縣(市)法律牴觸憲法者無效。 命令與縣(市)法規抵觸憲法、法律及縣(市)法律者無效。
憲法得全部或一部修改。
憲法修改應以本憲法條文為限,包括憲法條文之新增、刪除、修改或條文變動。
憲法修改應維持憲法整體形式與內容之一致性,且不得牴觸一般國際法強制規範,人性尊嚴及自由民主憲法秩序。
公民或國會得提出憲法修改案。
國會得經全體國會議員四分之一以上提議,全體國會議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提出憲法修改案。
國會提出憲法修改案之次日起,應公告半年,始得交付公民投票複決。
本憲法修正條文經公民複決通過後,總統應立即公布,並於公布後施行。
本憲法修正條文若於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任期內施行,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任期至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日之前一日為止。若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尚未舉行選舉時,應依新修正條文舉辦之國會選舉同時選舉與就職。
本次憲法修正條文若於第七屆立法委員選出後施行,且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尚未舉行選舉時,應與依本憲法第一百七十八條第二項舉行之國會議員補選同時選舉與就職。
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之選舉應與國會議員同時選舉與就職。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任期至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日之前一日為止。
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之日,原行政院院長、副院長、各部會首長、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應即總辭。
在原總統府與行政院各機關組織尚未完成修法前,總統得發布暫行規程,進行行政組織、業務之調整及人員之移撥,暫行規程之效力至國會通過中央政府各機關組織法律及總員額法為止,最長不得超過一年,必要時經國會通過,得延長一年。
本憲法修正條文若於第六屆立法委員任內施行,該屆立法委員得續任至原任期屆滿,其職權應依據修正後的憲法規定。
本憲法修正條文若於第七屆立法委員選出後施行,該屆立法委員得續任至原任期屆滿,其職權應依據修正後的憲法規定。本次憲法修正條文施行後二個月內,依政黨比例代表方式選舉補足缺額,選舉程序未完成前國會視為休會。
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後,現任監察委員得繼續行使職權至新一屆國會議員就任為止。現任考試委員得繼續行使職權至總統依本憲法產生為止。 依前項任滿前解職之監察委員或考試委員﹐得請求國家補償其因此所生之損失﹐其辦法以法律定之﹐但監察委員或考試委員有下列情形者﹐不在此限︰一、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後就任。二、解職後立即出任國會議員或政務官員。
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後,原司法院大法官續任至原任期屆滿為止。
中華民國一百年總統提名﹐國會同意任命之七位憲法法官,其中二名應自九十二年任命任期八年之司法院大法官中提名,任期四年。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總統提名﹐國會同意之十位憲法法官,其中五名應自九十六年任命任期八年之司法院大法官中提名,任期四年。
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後,原向司法院大法官聲請解釋之案件由憲法法院繼續審理。
行政院組織法、考試院組織法、司法院組織法、監察院組織法、行政法院組織法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組織法,應自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之日起廢止之。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法院組織法、公民投票法、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應自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之日起二年內檢討修正,以符本憲法之規定﹐逾期失效。
下列法律應於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後一年內完成立法:
一、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及各機關組織法。
二、國會組織法。
三、國會審計委員會組織法。
文官委員會組織法。 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暨查核委員會組織法文官委員會組織法未制訂完成前,原考試院業務於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後,移交總統管轄。
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暨查核委員會組織法未制定完成前,原監察院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業務於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後,移交總統管轄。
國會審計委員會組織法未制訂完成前,原監察院審計業務於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後,移交國會管轄。
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後,原選任之直轄市長、縣(市)長應續任至原任期屆滿,其職權之行使應依憲法修正後之規定。
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後,原屬中央或縣(市)立法及執行事項,管轄變更時,應於二年內,依本憲法之規定移轉管轄。
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後,第一百零八條第二項共同分配稅同意程序,應於二年內以法律定之。
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後,前項之同意權尚未行使前,原國稅與縣(市)稅之規定繼續適用之。
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後,原歷次憲法增修條文,除本憲法繼續沿用者外廢止之。
本憲法修正條文施行後,依修正前憲法制定之法律與命令繼續有效﹐但如與本憲法修正條文規定不符﹐應儘速修正或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