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63 lines (33 loc) · 5 KB

11.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63 lines (33 loc) · 5 KB

《道德经》第十一章通行本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车辐横穿轮毂,中间留有空处,车轮才得以发挥转动的作用。

烧制陶土打造器皿,中间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的空处,房屋才能发挥居住的作用。

所以,“有”使得万物产生效用,而“无”使得“有”发挥作用。

逐句解释: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也就是卅,古时候车轮上的车辐由三十根横条组成,横条之间有空隙,中间有圆孔安装车轴,因为有了这些空处,车轮才能转动前行。

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不同版本文字有差异,有做燃烧或搅拌的意思,怎么理解都不影响。埴是黏土的意思。就是烧制或打造陶土为器皿,中间也要留有空白,这样才能盛装食物和水。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凿建造房屋,都要留下门窗的空洞,这样人才能出入,空气才能流通,阳光才能照射进来。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因此,实体的“有”发挥了便利作用,人们可以使用它,而这个“有”却依赖于“无”,有了“无”才能“有”。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是这个意思。

心得总结:

本章老子不再讲无我利他,无为而治之类的思想,而是论证“有”和“无”的关系。前面老子已经充分说明“道”的来源,“道”的内涵,无为的意思等,这章开始,老子指出,“有”是发挥实际效用的,而看不见的“无”才起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这几个车辐、器皿、房屋例子,都旨在说明无的根本性。老子的思想很质朴,他看到了物体之所以发生效用背后都来自于“无”,最后总结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通过实际的生活观察,洞悉了“有无”的关系,发现了朴素的哲学道理。可以说老子非常深邃,了不起。我们普通人都看得见“有”,而忽视了“无”,更无从知晓“有”和“无”的关系,这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最多能看到里面,而看不到事物的底部和背面。

当然我们也不能神化老子。有些文人墨客或者有些修道求仙之人,容易把老子的哲学思想看成为修道成仙的玄学。其实老子并没有那么厉害,他也不是神仙,他没法告诉人们如何得道成仙,老子以出世的心态做着入世的事情,他不是创建宗教和神学,他只是告诫君王等管理者最最自然朴素的道理。老子是古典朴素的唯物主义代表,他的思想非常纯粹,很多理论也都来源于实际的观察,通过他的观察再把一切事物的本质列了出来。他从实际观察中感悟到天地的玄妙,洞悉到事物的运行规律,然后把这个规律记录了下来,这便成了《道德经》。

当然老子的观点是否都正确呢?其实不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本质上老子的思想充满了智慧和辩证思维,还具有客观唯物特点,但毕竟没有逻辑推导和理论分析,所以老子只是下了定义。比如有生于无,为何不是无生于有呢?或者说有为何不来自于有呢?无是如何生出有来的呢?论证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不能穷究一些问题,往死里较劲。如果那样,理解哲学、感悟人生就会陷入困顿,始终不得其解,要么就自以为得道成仙了,变得不可理喻,走向了歧途。我还是倾向于把老子的学说当做学术来研究,了解其中的道理,根据当前时代的要求来诠释老子的思想,从而也获得人生的感悟,提升自己的修养。

总之《老子》既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哲学观,又有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但绝不是打坐修道,炼丹成仙类的宗教神学书籍。“道”突破了唯物与唯心主义之争,它不是二元论,超越了西方哲学非此即彼的二元观点。如果你持有两个极端想法,一是认为老子消极无为,胡编乱造,那最好别读《老子》;二是如果认为老子的话是金科玉律,洞悉了生死的奥秘,可以得道成仙,那么你也别读《老子》。读《老子》不能走极端,而是不偏不倚,大道至简,参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实现人生的价值。

附帛书版:

返回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