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70 lines (117 loc) · 11.1 KB

start.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70 lines (117 loc) · 11.1 KB
description
如何开始使用pike

Pike是纯go的项目,可以使用各平台的执行文件启动或者已打包好的docker镜像(vicanso/pike),配置信息支持保存在文件或etcd中,生产环境中建议使用etcd便于多实例部署。

启动参数

Pike is a http cache server

Usage:
  pike [flags]

Flags:
      --admin string    The address of admin web page, e.g.: :9013
      --alarm string    The alarm request url, alarm will post to the url, e.g.: http://192.168.1.2:3000/alarms
      --config string   The config of pike, support etcd or file, etcd://user:[email protected]:2379,192.168.1.3:2379/pike or /opt/pike.yml (default "pike.yml")
  -h, --help            help for pike
      --log string      The log path, e.g.: /var/pike.log or lumberjack:///tmp/pike.log?maxSize=100&maxAge=1&compress=true

如上所示pike的启动参数如下:

  • admin 管理后台监听地址,用于启动管理后台,建议最少其中一个实例启用管理后台,方便使用WEB管理后台编辑配置
  • alarm 告警回调服务地址,当upstream的服务器检测失败或配置更新失败等时回调,用于告警通知
  • config 配置地址,可以用于etcd或者file的形式,建议在生产环境中使用etcd,如果不配置则直接使用文件形式,文件为pike.yml
  • log 日志目录配置,可以指定单一文件或使用lumberjack按时按文件大小分割日志并压缩

首次启动指定管理后台监听地址为:9013,未指定配置地址(使用pike.yml),启动成功后可以看到在执行目录下生成了一个空白的新文件pike.yml(如果该文件已存在则不新建),之后可以打开http://127.0.0.1:9013/#/进行配置。

./pike --admin=:9013

压缩参数配置

  • Name 压缩配置名称,用于区分每个压缩配置,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配置不同的压缩参数,一般只使用一个通用配置则可
  • Gzip Level gzip的压缩级别,如果CPU较为紧张,则可以配置为默认的压缩级别6,如果CPU较为空闲,建议直接配置为最高压缩级别9,减少网络带宽的占用
  • Br Level brotli的压缩级别,由于br的压缩率较高,占用CPU较大,因此一般配置为6则可,具体根据CPU的使用状况可以选择更优的配置方式
  • Remark 备注

需要注意,对于缓存数据的压缩会直接使用默认的bestCompression的压缩配置,该配置的压缩级别为gzip:9, br:6,如果需要覆盖默认的配置,则直接新配置名为bestCompression的配置则可覆盖。缓存的数据只压缩一次而可使用多次,可以选择较高的压缩级别,对于常规的压缩配置,br的压缩级别配置为6则可,如果CPU占用较多,可以选择更小的值,具体各压缩级别耗时可查看模块-压缩模块的说明。

缓存参数配置

  • Name 缓存配置名称,用于区分每个缓存配置,对于请求量特别大的服务,可单独使用一个缓存,其它的服务则共用一个缓存则可
  • Size 缓存数量大小,指定LRU缓存的最大数量,可根据服务的缓存情况以及机器内存选择较为合适的值,一般设置为51200已能满足大部分应用的需求,如果内存较少则设置为更小的值
  • HitForPass 设置hit for pass的缓存时长,对于不可缓存的GET、HEAD请求,为了后续快速判断请求是否hit for pass,缓存中也有保存该请求的缓存状态(hitForPass)。
  • Store 设置缓存持久化存储的方式,暂只支持badger,如badger:///tmp/badger表示将缓存保存至/tmp/badger目录。如果内存较为空余,可设置LRU的Size为较大的值而不设置Store。
  • Remark 备注

为什么会有需要hit for pass的场景?考虑一下以下场景,由于产品刚好被下架处理,因此请求产品详情信息时,该接口返回了出错(http status: 400,cache control: no-cache),因此访问该产品的接口缓存为hit for pass,而后续产品上架了,接口正常响应,缓存时长为cache-control: max-age=60,此时接口应该可缓存的。而由于hit for pass未过期,因此只能等hit for pass过期后接口才变为可缓存。

因此在设置hit for pass的时候需要考虑应用的具体出错处理逻辑,Cache-Control是否无论怎样都不会变化(有一种处理是同样的参数,无论成功失败均使用同样的Cache-Control,这样保证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接口均是缓存,避免过多请求),如果是不变的,可以将hit for pass设置为较长的有效期,否则应该选择更短的有效期。

缓存的Store配置

  • badger:使用badger缓存数据,配置格式为:badger:///tmp/badger,表示将数据缓存在/tmp/badger目录下。此模式下缓存会以文件的形式持久化,可减少LRU缓存的数据避免占用过多的内存。需要注意如果是启动多个实例,那么多实例间的缓存无法共享
  • redis:使用redis缓存数据,配置格式为:redis://[:pwd@]host1:port1[,...hostN:portN]/[?timeout=3s&master=master]。密码pwd为只选参数。对于sentinel还需要指定master参数。
  • mongodb:使用mongodb缓存数据,配置格式为mongodb的connection string形式,如:mongodb://[username:password@]host1[:port1][,...hostN[:portN]][/[defaultauthdb][?options]],增加支持timeout参数指定请求超时。如mongodb://localhost:27017/pike?timeout=5s,连接localhost:27017并指定使用db:pike保存缓存数据

redis配置

  • 普通模式redis://:[email protected]:6379/?db=1&timeout=5s&prefix=test,连接本地127.0.0.1:6379的redis,密码为pwd,使用db:1,并设置超时时间为5秒,key的前缀为test
  • sentinelredis://:[email protected]:6379,127.0.0.1:6380/?master=master&mode=sentinel&timeout=5s&prefix=test,以sentinel的模式连接redis,密码为pwd,master name为master,并设置超时时间为5秒,key的前缀为test
  • clusterredis://:[email protected]:6379,127.0.0.1:6380/?mode=cluster&timeout=5s&prefix=test,以cluster的模式连接redis,密码为pwd,并设置超时时间为5秒,key的前缀为test

Upstream配置

  • Name upstream的配置名称,用于区分每个upstream配置
  • Health Check 健康检测的url路径,对于HTTP服务尽量使用特定的url的响应来检测upstream是否可用,如果未配置,则检测地址的端口是否有监听
  • Policy 服务器列表的选择策略,支持四种方式roundRobinrandomfirstleastConn,一般选择roundRobin则可
  • Enable H2C 是否启用HTTP/2 over TCP,upstream的服务支持h2c模式,则可以启用此模式,pike与upstream的服务则使用h2c方式访问
  • Accept Encoding 设置可接受的编码,如果需要节约pike与upstream服务之间访问的网络带宽,可以添加此配置,pike支持编码:gzipbrlz4zst, 以及snz
  • Servers.Addr 服务地址,以http(s)://ip:port的形式配置
  • Servers.Backup 是否备用服务地址,如果设置为备用,则只要在主服务有一个可用时,均不会使用备用服务
  • Remark 备注

Location配置

  • Name location的配置名称,用于区分每个location配置
  • Upstream 选择对应的upstream
  • Prefixes 配置对应的前缀,可配置多个,前缀的匹配优先级高于host
  • Hosts 配置对应的host,可配置多个
  • Rewrites 转发请求时,需要重写的URL的规则,配置格式为key:value的形式,以:分割
  • QueryStrings 转发请求时添加至url中querystring,配置格式为key:value的形式,以:分割
  • RespHeaders 响应头配置,将在所有的响应中添加响应头,配置格式为key:value的形式,以:分割
  • ReqHeaders 请求头配置,将在所有的请求中添加请求头,配置格式为key:value的形式,以:分割
  • ProxyTimeout 请求超时配置,用于控制请求转发至upstream的服务中的超时,根据实际场景配置,如:30s,1m等等
  • Remark 备注

Rewrite规则

重写的规则与nginx类似,支持使用正则匹配,如下面的例子:

  • /api/*:/$1 $1表示*部分,最终的处理就是转发时将/api前缀删除
  • /rest/*/user/*:/$1/$2 $1表示第一个*,$2表示第二个*,最终的处理就是转发的时候将/rest与/user替换

虽然通过正则可以实现各类的重写,但是不建议使用过于复杂的正则,尽可能少用或只用重写来处理前缀,规范url减少重写。

ENV获取配置

QueryStringsRespHeaders以及ReqHeaders均支持从ENV中获取值的处理方式,如:DC:$DC,$DC表示从ENV中获取DC对应的值。

Server配置

  • Addr 监听地址
  • Locations 对应的location列表
  • Cache 缓存,根据应用访问量选择合适的缓存
  • Compress 压缩,根据带宽与CPU的考虑,选择合适的压缩
  • Compress Min Length 最小压缩长度,此值不要设置太少,因为压缩小数据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浪费CPU。一般建议设置为1kb,如果是内网间调用,建议此值可以调更大的值
  • Compress Content Filter 压缩数据类型筛选,指定针对哪些数据类型压缩,默认值为:text|javascript|json|wasm|xml,可按应用的需求自定义配置或不匹配。
  • Log Format 请求日志格式化配置,如{remote} {when-iso} {:proxyTarget} {method} {uri} {proto} {status} {<x-status} {size-human} {referer} {userAgent},配置规则参考elton logger,日志的输出对于性能会有所影响
  • Remark 备注

日志格式化配置中大部分都是通用的属性,需要注意以下的配置字段:

  • :proxyTarget 转发的目标地址
  • <x-status 接口响应的缓存状态

当Server配置完成后,可以使用curl http://addr/ping来检测该Server是否启动成功,/ping默认由pike处理而不会转发至upstream

Location匹配

location列表中,按是否匹配prefix与host排序,其优先级是 prefix+host > prefix > host > 无配置,从列表中按顺序一个个location匹配,匹配则该请求由此location处理,如果所有均不匹配则出错。

Admin配置

  • Account 登录账号
  • Password 登录密码

设置配置成功后重启pike,之后每次使用都需要登录校验,建议在首次配置则设置。

缓存列表

暂未支持查询当前缓存列表功能,仅可用于删除缓存

非实时生效配置

  • 缓存配置 由于缓存是多个LRU组成,因此如果调整缓存大小会导致缓存失败,而且锁的处理也比较麻烦,因此缓存更新非实时生效,只能重启应用
  • Server配置的Log 日志的输出是在Server创建时生成,如果后续有调整,只能重启应用
  • Admin配置 admin配置非实时生效,因此在初始创建时建议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