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90 lines (46 loc) · 8.95 KB

A23.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90 lines (46 loc) · 8.95 KB

活在未来,而不是当下

活在当下 ”是个很流行的说法。但,我一直觉得这是比较愚蠢的建议,因为绝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这条建议,因为他们就是活在当下的。相反,活在当下很可能是绝大多数人最终非常吃亏的最根本原因,因为不管愿意不愿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走入未来,或者反过来说,未来就是会自顾自地走入一个人的生活。

28 岁的时候, 我做出了一个艰难的、依然含混的,但却是主动的决定,那是我重生的起点,而后反复重生,都是幸亏有了那个决定。而我在很艰难的情况下死活要那么做的原因在于,我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理由很简单,逻辑也很简单,如果我所销售的东西是我自己做出来的,卖得越好,赚得越多的同时,我会越幸福。可现在卖的东西不是我自己做的,赚钱也很开心,但就是缺了点什么:

对,缺的是幸福。

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一旦想到这些,后面的决定其实就很自然了,因为我们永远不要在容易和艰难之间选择,要在错误与正确之间选择 。要做正确的事情,哪怕很艰难也要做;错误的事情,越容易越不应该做。这很清楚,不是吗?

超越绝大多数人的窍门其实很简单,就是

想办法活在未来。

准确地讲,活在不久的未来。想太远了,就容易憋出个海市蜃楼,不切实际,过分好高骛远。但完全活在当下,就是泯然众人矣。我们要想办法活在不久的将来,生活幸福美满的窍门就在于比别人早半步,早太多了不安全,晚半步就始终遗憾,相对于别人不早不晚,其实就是一样,那就没意思。

可是,如何活在未来呢?这听起来好像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但实际上却很简单,就两件事儿:

  • 笃信逻辑。
  • 用逻辑去判断明天会发生什么。

认为未来完全不可知的人是愚蠢的,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到了今天还有人认为未来是完全不可知的,因为这些人明明活在一个天天都有天气预报的世界里啊!天气预报并不一定准确,但谁都知道这是个有比没有强出太多的事情。预测一个月之后的天气不大可能完全准确,预测明天的天气成功概率就已经高很多了,预测两小时之后的天气,就很容易准确了…… 不是这样的吗?未来不是完全不可预测的。

如果我们判定这是个知识变现越来越容易地世界,难道你不能预测这样一个结果吗?

你的孩子受教育程度越高,将来的收入就会越高。

虽然不一定百分之百,但概率上来看,这个论断就是很可能正确的。可是,知识无用的结论怎么会那么流行呢?

对我个人来说,有两个经历可以特别说明问题。第一个经历之前我已经讲过,28 岁的时候,我有个判断,在未来,创造的价值肯定比销售的价值更高,尤其是对我个人来说。所以我即便已经很擅长销售,我还是要暂时放弃它、不管它,我要让自己变成一个能创造的人。我笃信这个道理,于是就那么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正确的结果渐渐展现。那么也就是说,在我想明白并开始笃信的那一刻,我已经某种程度上“活在未来”了,只不过,我的未来需要时间证明,而我需要要用行动与耐心等待早已经决定的结果最终落实。

第二个经历就是我购买比特币的过程。

2011 年年初,在我听说比特币之后,就开始认真研究,最终得到个结论:

姑且不管这个东西有多严谨 —— 尽管事实上它确实非常严谨 —— 只要这个系统被一定程度的人数接受,那么它的价格不知道能涨到多少。当时我认为这个东西的基本面,就是最终有多少人直接、间接使用,甚至有多少人关注都可能起很大作用。

我个人判断,这个逻辑是简单而又完整的。于是,我是笃信这个结果的。既然我笃信这个逻辑推断出来的结果,我就只能去买了,能买多少就买多少,而我就是这么做的。

两年过去,到了 2013 年 4 月 1 日,被别人认为“惊人”的结果出现了,单个比特币的价格突破了一百美元。

这个结果于我来说,是两年前的逻辑推断的结果,至于是两年实现还是二十年实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结果展现之前我已经笃定了它,而且按照这个逻辑推断行事,于是,这两年之中,我就是某种程度上活在未来的。

说实话,两年就出现我所想象的结果,对我来说还是很意外的,我以为需要至少十年。从别人的角度,我相当于中了一个彩票;从我个人的角度,这事儿其实挺让人气馁的,因为它让我失去了一个“证明自己可以看到十年以后”的机会……事实上,我根本不知道这样说的时候,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我。

很小的时候接触并学习了基础的编程语言,这经历并没有使我自动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相反,那点经历对我来说,可能的实际作用是“事实上成功阻止了我最终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但那段经历却为我锻造了一个很有用的方法论:

凡事都可以预演。

我接触到的第一台计算机,除了闪存之外是没有其它存储设备的 —— 使用过程中断电的话,重启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于是,那时候我们写程序是在纸上写的,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写下来,然后要在那里检查很多遍,尽量确保“万无一失” —— 尽管事实上那几乎不可能。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在那里把我写的上百行的程序(还有很多 GOTO 语句)一点一点敲进去,然后竟然直接跑出正确结果,大家都兴奋得跳起来!

于是,“做事之前常常要在脑子里预演至少一次 ”,渐渐就成了我的习惯。再后来发现这个习惯还真不是每个人都有,绝大多数人好像一辈子永远只靠临场发挥 —— 这并不令人羡慕,因为“临场发挥”的结果常常并不好。

进而,我开始对那个朴素的建议越发地重视起来:

做好你的功课。 (Do your homework.)

再后来,有位朋友的口头禅深刻地影响了我。现在的我早已与他失去联系,但我总是记得他随口说的那句:

咱是谁啊?!

比如,当某些同学考试作弊之后竟然因为那分数洋洋自得的时候,他就会甩出一句,“咱是谁啊?!” —— 这个意思是说,“我们是有原则的人,那种事情和我们没关系!”

再比如,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想办法做到最好,因为“咱是谁啊?!” —— 咱做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足够好的,否则都不够丢人的……

许多年后我才发现这个简短的句子无形之中处处提高了对自我判断的标准,无形之中为了满足那被抬高了的标准做出了更多的努力,进而因此比别人多走出很远的一段距离;长此以往,最终的差异着实巨大。所以,有意识地提高自我要求,是切实提高自己水准的前提 —— 我的确相信这事儿。

对自己抬高一点点要求,然后做足功课,更好一点的结果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在某个地方读到大致这么一段:

花一点时间,想象一下几年之后的你,你希望到那个时候,你自己是什么样子?然后,倒推回来,提前 按照那个标准 学习、工作

(确实想不起来从哪里读来的,这两天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估计是许多年前从 Brian Tracy 的小册子里读来的……)

我想,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读过类似的文字,只不过很少有人像我一样,觉得这是有道理的,且之后就真的就那么做了

注意,我把“生活、工作、学习”这三样东西里面的“生活”去掉了,然后把“学习”放在了“工作”之前。因为,

按照未来的你所需要的标准去学习、去工作,将会构建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

很多人会以为这样的生活一定很枯燥,这样的生活一定过于苛刻,可事实上,我相信会有一定数量的人群会和我一样,没多久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一种格外刺激的生活方式 ,因为在这种方式之下,多巴胺的分泌明显是高于平均水准的 —— 这其实就是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幸福”这个词的量化定义。

最重要的是,还有一件事情可做:

提前成为未来的你。

多花点时间想想自己未来的样子,多花点时间预演一下,多抬高一点点的标准,多做足一点点的功课,就这样,差异应该就一点点地积累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