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大规模团队管理》里,讲到了可以用文化来解决大规模团队管理问题,这篇文章就仔细讲讲,如何打造团队文化,且不让文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能真真切切地被团队践行,进而影响和驱动团队。
每个团队,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工作方式和是非判断。在这个团队中,即便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大体上也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它虽然不像规章制度那么带有明确而强制性的约束力,却也能引导和规范团队成员的言行举止,我们把这种潜移默化、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称为团队文化——无形的手
-
效率:
这是由文化的秩序性带来的效果。由于文化里包含着约定俗成的工作标准和决策依据,并且团队成员都对此持有共识,因此不必事事请示上级和彼此确认。比如,一个“强执行”的研发团队,每个人都知道依计划行事并坚决兑现承诺的重要性;一个强调“安全”的数据团队,每个人都会考虑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统一的行为准则和协作上的默契,带来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
空间:
这是由文化的导向性带来的效果。由于文化里约定了团队的价值导向,也就意味着,在符合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员工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工作手段,甚至是工作内容。这为很多有主动性的员工提供了自主发挥的空间。在“员工激励”一文中我们提到,自主性能够提升员工的投入度,激发员工的自驱力。所以,明确的文化也是激励手段;
-
归属:
这是由文化的筛选性带来的效果。由于团队文化里蕴含着价值观,所以团队文化有“筛选器”的作用。认同该文化的人会不断加入进来,而不认同该文化的人也会逐渐淡出,久而久之,团队里都是对该文化认同度很高的员工。价值认同是一种高层次认同,一旦认同,便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黏性,这种认同为大家带来了深深的团队归属感,共事的员工也更有凝聚力。在盖洛普的“优势理论”中有关于“完美团队”的描述,即,“价值观相同、能力互补的团队”,可见价值观对于团队的重要意义;
-
耐力:
这是由文化的延续性带来的效果。文化对于一个组织,是相对稳定的元素,它能够在新、老员工间传承,并不会因为个别人员的变动而明显变化,除非是团队负责人有调整,才会给团队带来明显影响。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个拥有鲜明而稳定的价值观的团队,更扛得住“折腾”;
-
命名它(提炼):
其实就是提炼你团队的文化,用合适的词句把它表述出来,文化价值观的描述方式应该是越生动越好,而不是越简练越好,因为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记住且传播;
-
主张它(宣贯):
就是要把你提炼出来的团队文化,宣贯给整个团队成员,甚至还包括上级和合作的兄弟团队。主张团队文化并不是要你做“祥林嫂”,见着谁就跟谁讲,而是要有意识地在一些公开或私下场合,去把你的团队文化告诉对方。比如,在开季度会的时候,可以和全员来宣贯,并作出详细解释;在你和团队成员 1 对 1 沟通的时候,也可以适时强调;在跨团队沟通中,也可以看情形主张;
-
追求它(践行):
文化的践行,更多的体现在管理工作中,而不是活动中。比如:你在和员工约定绩效方案的时候,有没有体现团队文化和价值的内容?你在评优和表彰员工的时候,有没有明确体现团队文化价值观?你在选拔新人导师或晋升人员的时候,有没有和团队文化挂钩?你在项目成功发布的时候,有没有总结团队文化?你在辅导和教导员工的时候,是否有提及团队文化?正是这些日常的管理工作,蕴含着你的团队文化;
-
标杆:
管理者首先要以身作则,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团队都看在眼里,大家都以他为标杆;
-
传承:
管理团队应该是文化的最直接传承者,可以通过不定期文化沙龙的方式,组织团队核心骨干进行主题讨论和学习;
-
强化:
对团队每个人来说,对于想引导的文化,可以通过设定一些团队或部门奖项,通过月/季度会进行表彰来树立典型,通过典型事迹或个人来传递我们鼓励和倡导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而来影响团队每个人的行为。甚至可以落实到日常的团队沟通中,发现good or bad 行为或事迹,及时在团队内进行表扬或批评;
- 技术决策:合适业务的技术 VS 合适自己的技术决策(新、熟悉)
- 技术分工:架构合理性 VS 工作量大小
- 技术学习:持续学习和专研 VS 能用即可 我们更认同左侧价值观
- 态度有问题,价值观不对(味道不对)
- 凡事凑合或差不多,不求严谨(追求极致)
- 关注自己胜于团队(团队利益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