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我是许豆浆。我和开智的故事始于2016年3月份的认知写作学,我是第二期的学员,现在在通识部落里。在挑选分享主题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故事」。为什么呢?
因为阳老师一直吊大家胃口啊:人类的「三个最小故事」是什么?写作学讲的几大板块,比如说文采,修辞,篇章,创作背后的认知科学原理,以及故事。这一part 是我听得意犹未尽的——所以随后追读了一些叙事学、神话学乃至童书。又在克莱因遇到了决策理论中引入了「故事」导向,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就想在分享里面做一个打通,或者说给自己来一次梳理。
那在这里,我需要插入一点题外话。部落阅读书目绝大多数是社会科学的书,着眼点是一个问题或事件,但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切入视角是不一样的。跟自然科学不同,当我说光速,它就是光速;氦分子,就是氦分子。但在社会科学里面,哲学家的「理性」说的人类的认识能力;心理学家认为理性是认知、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区别于非理性;社会学家会考虑组织目标的自觉适应性,比如马奇;经济学家谈理性的时候,实际上他是将人看做「经济的人」,怎么样权衡利弊做出决策,是他行动方案的属性。所以社科作者首先需要花力气去定义,跟读者取得共识,才聊得下去。从这角度理解,你可以知道为什么阳老师强调「核心术语」。
所以同样地,当我说「故事」的时候。如果用文学家的视角,它指的是文本里讲的事情(安娜卡列尼娜遇福隆斯基)、情节的发展、叙事的原型;我们自己周遭的故事,是人生经历经验或是新闻——他人的故事;到了克莱因这里,故事则是一种调研方法论,是研究某个问题的路径导向。
打个比方。你读社会科学,就像一只鼹鼠,从不同的坑道去挖一个大番薯……这也是我梦寐以求想要掌握的能力,或者说或思维习惯吧,不同视角去看待同个问题,会更加清澈、更加通透。
在构想分享题目的时候,「故事」是我脑海里第一个迸发的念头。第二期的认知写作学是发端,开启了我的追索之旅。因为实在是抬头不见低头!我的生活、工作、学习,处处跟它狭路相逢。
我是一个四岁男孩的妈妈,孩子只要听到「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就两眼发光,在疯玩了一天后的睡前时刻,故事是最安全无添加的「镇静剂」。
- 一个圣诞故事。 何以成就一个最小故事?突变。
在教育研究领域,叙事(Narrative Inquiry)是显著的质性研究方法。无论儿童观察、记录教育故事、儿童心理疗愈、还是具体到教学方法(比如应用戏剧)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 Vivian Paley 奶奶的讲故事项目;故事知道怎么办;童话药书。
http://www.makebelievearts.co.uk/
第三个面向,作为 启发式 (heuristics)的故事。设计调研会遇到它。 从访谈、故事里提炼出认知模型,从而沉淀知识,是克莱因给理性认知做的贡献。
讲述和分析故事,是获取洞察的重要通道。
到这儿你很明显能看出来:只要跟人有关——当我们开始关注个体的经验,故事就像密信一样显形。它就像我们的意识(mind)一样,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但对此了解不多。
纽约大学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教授杰罗德 · 布鲁纳(Jerome S. Bruner,1915年10月1日-2016年6月5日。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提出: 故事性思考和典范式思考
故事性思考以它和生活的似真性说服人不由自主地相信其内容,它创造假说而不需要验证,只能以“好坏”评估故事的价值;而典范式思考则以事服人,追求普遍性真理,以验证假说建立形式的、实征的证明,求令其可重复验证和具有预测力,“对错”和证据是否充分成为其评估标准。“故事”的模式处理人的意向、行动及其变化和结果,着重的是整体过程和特殊经验;“典范”的模式则试图找到一些超越特殊经验的抽像原理原则。[1]
克莱因的创新就在来自于:从典范式思考转向故事性思考。 在《如何作出正确决策》开头,加里 · 克莱因就讲述1985年拿下投标后,他和团队是如何在「预设」跟「落空」之间打转,他很实诚地展现自己处处碰壁甚至焦头烂额的情节,最后干脆冒险进入一个个故事,去筛检、分析、归类、提炼……最终整合出人类在自然情境下所使用的决策机制,建构了RPD模型。
故事模式处理人的意向、行动及其变化和结果,着重的是整体过程和特殊经验;典范模式则试图找到超越特殊经验的抽象原则。克莱因做到了两者的平衡或者说连接吧。
文学院的文本细读课往往会要求分析「叙事视角」,因为文学创作可能就是通过视角的切换、交错、复合来实现革新的。我前几天跟@子午鸟 通话,「故事」和「决策」有着相似的发展脉络:从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到遁入肉身的个体视角。
从通识阅读的角度看,叙事视角的意义何在?时时刻刻提醒你: Jump out of box. 理查德 · 威尔金森(Richard G. Wilkison)写过一本书叫《不公平的苦痛》:
不列颠半数以上地区,每年穷人死亡人数比富人要多八万左右——比死于十多年前出现在这里的艾滋病的总人数还多得多。这种大范围的死亡状况,算不上流行病,因为贫穷不是关于流行病的传统故事的组成要素:它不带菌不够资格被纳入流行病中。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重写流行病史,将贫穷的杀手影响纳入其中?简单的回答是,流行病的故事是由医学流行病学家讲述的,不是由经济学家或改革运动家讲述的。
在社会科学领域,视角的改变,带来新的参照点、新的观察结果、新的洞见。对此的描述,有个我特别喜欢的词:灵动性 出处:《社会科学》,by巴黎索邦第五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多米尼克·戴泽
。
转换视角,并不取消冲突、矛盾或控制之争,而是推动和解、拓展,达成理性、感性和冲突三者的互动。
- 好童书,坏童书
警惕老娘舅式的成<包>人<办>视角
《野兽国》、《霍比特人》
图画书《野兽国》(1963)是美国作家桑达克 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在家里扮怪兽胡闹的小男孩被妈妈呵斥,回到房间展开幻想,在幻想的野兽国度里完成自我情绪释放,最后回归现实,与妈妈和解的故事。
这一作品被视为“图画书的金字塔”(彭懿),评论者称之为“桑达克将儿童绘本从那个对丑恶略而不表的无菌室里生生拽出,直击人类灵魂深处萦绕不散的暗黑之美。”让这本图书书获得如此赞誉的原因,恐怕正是因为他能够被完整地放置于坎伯的“英雄历程”中加以检视,而让我们看到一般童话结构和超越这个结构的部分。
首先,麦克斯在一个“平凡世界”里玩着他认为平凡的游戏,而这个游戏却打破了妈妈的规范,于是他被惩罚回到房间。麦克斯遭遇到的这个困难或者说挑战使他受到了“历险的召唤”。麦克斯坐在船上,漂泊的过程也是“拒绝召唤”的过程,就在他感到无望和想要退缩的时候,野兽国出现了。麦克斯在野兽国里遇到的怪兽可以说是他的“师傅”,他与他们的相识相交让他跨越了“第一道门槛”,狂欢是对他的“试炼”,然而无尽的狂欢却让他进入了“洞穴的最深处”,他面对月亮开始思念家,于是后续的狂欢却成为了“苦难的折磨”,毅然决定离开野兽国使他走上了“回归之路”,直到他再次乘船回到房间,看到妈妈给他的汤还热着,完成了自己的情绪认识和对家与个人自我建构的英雄历程。
在如此短小的篇幅和如何简单的情节中,作者把麦克斯至于矛盾的中心位置,故事同样是开始于儿童的“无知状态”,但是成人的惩戒不过是激发主人公英雄历程的推力,真正的召唤却是主人公个人的内在成长。而最终的回归也并不需要成人的原谅或者表扬,主人公始终是在本我和超我的争斗中去完成自我的建设的。
- 一个人生故事:海豚先生的职业转向。包含着大大小小的决策。
- 罗尔的故事
最后,引用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提出的「单一神话」。从哈姆雷特、创世传说、《时间简史》……我们对处于时间或洞见中、处于世界中的自己感兴趣。
神话的逻辑、英雄及事实一直延续到今日的社会。在欠缺普遍而有效的神话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未被认可的、初步的、但隐含强大力量之梦的众神庙。俄狄浦斯的最新轮回转世,亦即接续上演的美女与野兽的罗曼史,正在42街与第五大道的午后街角,等待交通灯的变换。
我们的故事,也会继续延续下去。
-
变现是这个时代的新宗教 - 简书
小孩子能很熟练地分配弹珠,但对这背后的数学原理毫无概念;古埃及人不懂得所需的几何学原理,但他们仍然造出了金字塔。虽然我们对故事非常熟悉,但并不太理解它的魔力。
邀请你,和我一起进入「故事」的多面世界。
- 搜索你的记忆:能想到最初听到的那一个故事是什么?
- 检视你的思考:遇到一个新问题(比如下属没办好你交代的事务、或是某一则明星八卦),你更喜欢考虑数据、模式、结果,还是关心其过程、情景、过程?
- 你最推崇的一个故事是什么?(它可能来自电影、小说、或是你认识的人…)
- 假如你现在是76岁,对儿孙讲你的人生经历。你会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分享大纲(update)
-
像鼹鼠一样阅读
-
我与「故事」的故事
-
故事性思考 VS 典范式思考
-
故事教会我的三件事
- 跳出盒子
- 成为英雄
- 故事也有副/负作用
-
结语:世间只有一个故事
小镇女青年,曾混迹于出版行业,目前是带孩子们玩耍的教育研究员。 30岁前夕给自己划定了人生四大象限:感受、美感、思维、创造。
GitHub UserName:xudoujiang WeChat :doujiang920 居住地:广州(欢迎开智同学刷脸吹水)
以《如何作出正确决策》为例,我们看看从「典范式思考」到「故事性思考」的导向转变,带来了什么新的视角、新的洞察?
纽约大学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教授杰罗德 · 布鲁纳(Jerome S. Bruner,1915年10月1日-2016年6月5日。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提出了:
故事性思考和典范式思考
故事性思考以它和生活的似真性说服人不由自主地相信其内容,它创造假说而不需要验证,只能以“好坏”评估故事的价值;而典范式思考则以事服人,追求普遍性真理,以验证假说建立形式的、实征的证明,求令其可重复验证和具有预测力,“对错”和证据是否充分成为其评估标准。故事模式处理人的意向、行动及其变化和结果,着重的是整体过程和特殊经验;典范模式则试图找到超越特殊经验的抽象原则。
克莱因的创新就在来自于:从典范式思考转向故事性思考。
加里 · 克莱因在分析人类认识模型时引入了「故事分析」,这种框架的转变带来更整全的视角,看到人的真实活动是处于动态的境脉(Context)之中;同时他还能用一套分析方法把这种复杂给简化,通过访谈、分析等方法,将专家在危急情况下的决策,凝结为认知模型,能够为新手所复用。
第一件事:跳出盒子。 对于知识,从不同视域去学习;对于问题,从各个面向去包抄;对于冲突,遁入利益各方去观看。
第二件事:成为英雄。 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己人生故事的英雄/主人公。
第三件事:故事也有负/副作用。 故事宛如魔法杖。好用,不等于可以滥用。
期待分享:故事给你带来的启迪。
神话的逻辑、英雄及事实一直延续到今日的社会。在欠缺普遍而有效的神话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未被认可的、初步的、但隐含强大力量之梦的众神庙。俄狄浦斯的最新轮回转世,亦即接续上演的美女与野兽的罗曼史,正在42街与第五大道的午后街角,等待交通灯的变换。 ——约瑟夫 · 坎贝尔《千面英雄》
我们的故事,也会继续延续下去。
在我冒着腾腾热烟(偶尔带股烧焦味儿~)的日常生活中,开智是彷如「极地冰川」一般的存在:在人烟罕至地带,静默生长、积蓄力量。如果足够耐心,还会看见上空的星辉极光。谢谢开智,引领我窥见智识之美、拥抱未知通途。20170208@五羊邨美豪酒店
其实我一开始是想说:「开智是我生活里的一股泥石流」的……
- 170112 创建并放送
- 170113 撰写直播卡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