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关于必要难度的理论,比如看书六小时后再记读书卡片,具体怎么来操作呢?到时候记不起来了,可以翻阅之前的阅读时候划的标记吗?是否这样重新翻阅的过程反而不利于记忆的再提取?
答:六个小时之后写读书卡片,刚开始困难是正常的。刚练习这种方法,可以翻阅以前的标记,但适应后,不建议经常翻阅标记。世界是公平的。你输入容易,提取就会困难;反之,你输入略有难度,未来提取就更容易。另外,认知科学的任意一个推论都是有自身的限定条件。六个小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要难度」理论。你需要创设时间的必要难度、地点的必要难度、分散学习的必要难度、测试的必要难度。没必要神话这个时间。否则会出现类似「一万小时定律」的笑话。
如果把你的记忆想象成五层结构,当你边听边记,大脑会把很快把你当下听到的扔到更深的第五层。大脑善于自我欺骗,此时,它会给那些记忆碎片下达一个指令:「此知识点,我已经掌握,无需再记忆」。
反之,如果你在几个小时后写读书卡片,此时记忆碎片刚刚下降到第二层或第三层,此时,你来使劲回想,就在第二层第三层到第一层之间建立了提取通道;再过一段时间,你又在第四层第五层到第一层之间,再次建立了提取通道。于是,你未来提取就比别人变得容易很多。
刚开始的时候,不适应这种方法是正常的,导致常常需要翻阅非常多的原始标记。为了改善这种方法,你可以降低认知负荷:
- 每次输入时,不再以书为单位,而是以章为单位。
- 每次输出时,不再以文章为单位,而是以卡片为单位。
大脑爱完形,一旦你以书为阅读单位,那么大脑会觉得「此书我已读过」;反之,你以章为阅读单位,当你读完一章之后,大脑依然会在后台默默工作,去思考这一章之外的其它章节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同样,卡片也是如此,又能降低认知负荷;还能提高信息密度。更具体的参见我的老文:纳博科夫的卡片。
答:在开智部落的 issues 上已经提到了术语卡、人名卡、反常识卡、金句卡、行动卡、技巧卡、任意卡。其中重要的是反常识卡、术语卡、人名卡。在撰写这些卡片时,你需要格外注意:
-
时间线索 :比如撰写「人名卡」,你需要注意他哪个时代出生的人物,又如撰写「术语卡」,你需要注意这个理论诞生的时间。一旦你意识到多元智能理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认知神经科学是上个八九十年代诞生的。基于学科产生的时间,你就不会盲目地去推崇多元智能了。它毕竟是在认知神经科学诞生之前的假设。
-
信息源头:你需要找到最原始的论文或者资料,知道是谁第一个提出这个术语,比如「元认知」、「自主心智」、「心智程序」等是谁提出来的,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就会增强你的独立思考能力。
-
反常识证据:每个时代的「常识」都是帮助人类降低认知负荷,提高社会运转效率,但是恰恰是这些「常识」也妨碍了你的认知。因此,你需要时不时借助鲜活证据来拓展认知边界。假设你是一名古人,你能明白如何通过当时的一些实验证据来证明地球是圆的,那么你就是一个时代的杰出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