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54 lines (112 loc) · 11.8 KB

Week5-March_on_ Management.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54 lines (112 loc) · 11.8 KB

马奇论管理

原名:March on Management

第五章:理解组织适应

这本马奇,读得不易。期间好多往返挣扎……不敢说理解深入了,但确实感受到了 Uncle Ma 的魅力啊啊啊啊

人名卡

  • 人名:詹姆斯 · 马奇(James G. March,1928年— )

  • 印象:马奇被学界称为「大师中的大师」,任职于斯坦福大学,左手治学、研究育人,右手写诗、拍摄电影。学术取向独辟蹊径,你能想象商学院的「领导力」课程所採用的教材是《堂吉诃德》《战争与和平》吗?2003年,马奇在布达佩斯大学发表讲话,论及「组织适应性」,起兴就用短篇小说《余烬》,以故事家加研究者的视角提炼出「自毁式适应」模型,同时闪烁着思维和感受的光芒。这优雅的招式,足以叫我甘做 Uncle Mar 的迷妹。

    置身于信奉致世经用的社会科学领域,马奇更加崇尚的是「美感」。马奇在斯坦福大学的课堂上就常说,*「我现在也不是,过去也一直不是,有用的。」*在他看来,学问有个特征比「有没有用」更重要,那就是「美不美」。思想本身就是艺术品。基于此品位,马奇对知识的纯粹、对唯美的偏好、对独创的追求,不正像大江大河终将要汇入海洋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吗?

    马奇致力于组织学习领域的研究,强调组织学习的局限性,提出了「学习的短视」、「成功陷阱」「失败陷阱」等命题。他探讨:形成组织规则的「利用-探索」相互交缠、平衡的过程,宣扬「愚蠢术」(foolishness)的重要性,因为看似愚蠢、不合常理的做法可能开拓新的方向;针对组织决策,他提出著名的「垃圾桶理论」(The garbage can theory, James March、Michael D.Cohenn、Johan.G.Olsen, 1972),进一步,他提出了「信息的模糊性」(ambiguity)这一重要概念,并有著作《The Ambiguities of Experience》(中译名为《经验的疆界》。基于「信息的模糊性」,马奇对大行其道的「理性选择」模式提出深刻的质疑,揭示了「有限理性」在组织决策中发生作用的新机制。

    马奇对追求智慧的孜孜热情、对「我知道我是谁」的推崇、对「大学当如神殿」的视角,让我不止一次想起了小说《斯通纳》:主人公平淡一生唯一一次激烈的抗争,亦是为了守卫大学在其心中神圣不尘的角落。无论是遭到世人诘笑的堂吉诃德,还是颓败度过余生的斯通纳,他们在世人眼中也许琐碎失败,但马奇却看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证据——他们内心闪耀着一团光:那是将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作为美的载体,作为人性的证明;那是对自我感的负责、对内心呼唤的负责。

    如果我们只在不被辜负的时候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的时候去爱,只在学有所用的时候去学习,那么我们就放弃了为人的本质特征。

    以上这一段话,看到被很多同学列入「金句卡」。言如其人。谦逊、平淡、毫不咄咄逼人,自有坚定的力量,让人能在低谷的幽暗中见到微光。我还很喜欢马奇在采访中说的一句话:

    我知道我只是沙滩上一颗小鹅卵石,但是我是一颗非常坚硬的鹅卵石。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 例子:在美国社会科学学术领域,马奇是一个传奇式人物。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奇成为组织学内卡内基-梅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组织研究领域的开创者。

    马奇纵穿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作为Carnegie School 核心成员,与赫伯特 · 西蒙(Herbert A. Simon)合作研究,在组织行为学上取得瞩目成就。

    马奇身上还有文艺的诗性:他出版了八部诗集,拍摄两部记录影片。

    马奇的国内出版的著作有:

    • 《决策是如何产生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4月

    • 《马奇论管理》,丁丹 译,东方出版社,2010年

    • 《经验的疆界》(The Ambiguities of Experience),丁丹 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

    • 《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豆瓣评论说翻译很渣

  • 出处:James G. March-维基百科

术语卡

  • 术语:胜任力陷阱

  • 印象:与「失败陷阱」相对应的「胜任力陷阱」值得警醒。它代表的是:固步自封,温水煮青蛙。只走与过往成功经验相关的老路,不去再次重复、改进那些与失败经验相关的行动。具体说来,横在智慧之路上有三个坑:

    1、大部分新事物(常见于新技术、 新想法)的探索,是需要放到较大的时间周期去培育、去练习才能实现潜力的。但适应系统恰是偏袒短期反馈。早期不见正向反馈之时,不舍得重复练习、等不及时间复利将探索潜力显现,适应系统就把创新行动带坑里了。此为一。

    2、对于没有大型回报、只有中等回报的风险行动面前,早期的消极反馈也会令探索中止。

    3、在整体效益还没出来前,局部损失就让适应系统采取保守策略。

马奇特别提出:适应系统具有毁灭性,因为它常常将探索拒之门外。归责其咎,适应系统的结构性局限要远远大于人类的认知性局限。

技巧卡1

  • 技巧:如何提炼一个高阶结构,抓住共同点,让论证变得优雅、简洁、有力。

  • 例子:「利用」和「探索」的平衡,是适应系统的核心问题。

  • 印象:马奇先是列举了不同的适应过程:理性选择、取法经验(借镜历史)、向他人学习、竞择。依据「利用-探索」这个本质,将不同的适应过程统合起来。以下就集中抓住「利用-探索」这对核心关系来展开论述——

    • 理性选择:资源分配与预期回报的平衡问题。
    • 取法经验,就是运用旧胜任力和发展新胜任力的平衡问题;
    • 向他人学习,就是学习旧榜样和尝试新榜样的平衡问题;
    • 竞择,就是择优汰劣与鼓励新变异的平衡问题;

    啧啧啧,看 Uncle Mar 这提炼本质、化零为整的功夫!

  • 出处:《马奇论变革与创新》之「 5. 理解组织适应」,P64

技巧卡2

  • 技巧:当决定做某一件事的时候,不要过多关注局部的、消极的反馈;更要进一步,学会「创造性地去解释消极反馈」
  • 例子1:比如,我在 issue 里对「直播」输出形式提出小小质疑,阳志平老师是如何看待的?我后来又是如何修正了自己的看法?
  • 出处:《马奇论管理》 P69

技巧卡3

例子:风险偏好 熟面孔

  • 印象:说到「探索」,就不免与「风险」联系在一起。用新想法来提升探索速度,除了增加探索理性、在组织内创建一个特定的承担风险的角色之外,马奇也提到其他无形的力量,比如人们对风险的偏好特点,就是一例。

    所以,为了给愚蠢术培养冒险的勇气。你需要有一些比较高的期望。就如阿富汗女议长法齐娅·库菲给孩子的箴言所言:

要以星星为目标

那样的话

即使掉下来

你还能落到树梢上。

  • 出处:《马奇论变革与创新》之「 5. 理解组织适应」,P68

思维卡

  • 印象:马奇的思维敏锐,能看到、去论证大多数人引以为「常识」的细微之处,从而引发深刻的质疑、新颖的见解。

  • 例子:组织是如何学习的?提高组织学习的速度和精度是否能培育组织智慧?在人人都谈「学习型组织」的当下,马奇指出:这股热潮背后存在一个假定,那就是:学习过程必然会带来改善。 但是,这个前提本身,需不需要论证呢?

  • 出处:《马奇论变革与创新》之「 5. 理解组织适应」,P61

金句卡1

如果想避免陷入学习陷阱,就要对旧想法没耐心、对新想法有耐心;核心问题是探索的时候得到的反馈可能是消极的;核心策略是探索的时候不接收反馈;具体做法就是创造性地解释消极反馈,让它看起来像积极的。

出处:《马奇论变革与创新》之「 5. 理解组织适应」,P69

金句卡2

……作为读者却能看到,伟大的激情和伟大痴迷,是平日里为了理解那些不能理解的经验所做努力的不幸残余。平凡的人用平凡的方式适应平凡的事件,创作着痛苦和炫耀的戏剧。

出处:《马奇论变革与创新》之「 5. 理解组织适应」,P62

金句卡3

历史和学习之间的桥梁是解释,而历史和行动之间的桥梁是规则。

出处:《马奇论管理》P113,论组织学习

金句卡4

如果我们只在不被辜负的时候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的时候去爱,只在学有所用的时候去学习,那么我们就放弃了为人的本质特征。

联想卡

  • 问:为什么马奇要用文学作品来作为领导力课程的教材?

  • 答:可能的解释,似乎可从艾柯的《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中得到佐证。艾柯在「虚构人物的伦理力量」中发问:作为读者/观众,对俄狄浦斯步往命运的节点一目了然,为什么不能振臂呼喊、叫他另择他途?在文学世界里,虚构人物无法与生活在真实世界的人们交流,俄狄浦斯生活在一个「残废」的世界里。合上书页,读者同样意识到:

    我们也经常和命运不期而遇,因为我们考量生活的世界的方式,和虚构人物考量他们世界的方式,是一样的。

    悲剧的震慑感由此而生。

    在马奇关于组织决策的视域里,决策者/管理者不也面对着充满信息噪音和有限样本的世界吗?经由文学作品的构筑,能够让人看到人在真实世界生活的状态、人与之发生互动的世界的全貌。文学里有一个「小世界」,能让行为科学从中汲取丰富的素材;同时,堂吉诃德这样的「理想人物」,让研究者的志趣得到展现和抒发。

  • 出处:《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意]安贝托 · 艾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P149

行动卡

  • 问:想用新想法提高探索速度、增强耐力,可以怎么做?换言之,如何推动「创新」发生?

  • 答:

  • 出处:《马奇论变革与创新》之「 5. 理解组织适应」,P68

其他章节

8. 学习与企业理论

行为学取向企业理论

经济学取向企业理论

生态学取向

不完全匹配 有限理性 未化解的冲突
团队理论(Team Theory) : Marshak , Radner
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

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 Cost Theory), 机会主义(opportunism), 奥利弗 · 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

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

博弈理论(Game Theory)

古典决策理论:行动者按照结果主义逻辑(最大化预期结果)行动,规范是限制条件。

新的行动观假定:个体按照适当逻辑(遵循规则)行动,结果是限制条件。(P121)

我们既要估计出长期整体结果,又要在学习之时将长期整体结果凸现出来。


CHANGLOG

20161130 许豆浆创建

20161205 重读再重读,初步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