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Adaptive Thinking:Rationality In The Real World
作者: [德] 吉仁泽(Gerd Gigerenzer)
选读第一章:新思想来源于何处
问:吉仁泽为什么写这本书?
答:人类理性思维的标准是什么?长久以来,逻辑、概率被用于测定「理性」,那是一个偏「自然科学」的规律世界。与此相对,心理学则被用以解释「人为什么会出现种种认知偏差」——对这种泾渭分明的划分阵营,心理学家表示不服。
从古典经济学的「效用最大化」中逐步走出来,人们开始发现自己的思维乃至行动,并不是如自然科学一样严丝密缝,而是与真实的世界、动态的情境交错融合,并由此发展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捷径」。
吉仁泽在《适应性思维》的序言里写道:*人类思维――从科学创造到理解艾滋病病毒检测结果意味着什么――部分地「发生」于头脑外部。*换句话说:
人们思维的方式,部分地是被外部世界、乃至所使用的工具,所塑形的。
吉仁泽进一步论证:这些经由「工具」和「环境」塑形的思维方式,是能够帮助人在真实情境下、最节约最快捷地得到 solution 的「启发式」。好比生物竞择优势,这些依然有生命力的思维工具——「启发式」,也往往是有效的。
问:吉仁泽
为什么卡尼曼是研究人类认知的、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行为经济学」是有「?」+「?」两门学科媾和而来(出生年份:)这里可以做一张身份证哈哈
- 出处:
- 概念:从工具到理论启发式,如何与理论的跨学科交流联系起来?
- 印象:
- 例子:奎特莱特()
- 出处:P31
- 人物:歌德 · (Gerd Gigerenzer),中文名:吉仁泽(1947年9月3日— )
- 出处: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rd_Gigerenzer
- 人物: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
- 出处:有限理性-维基百科
- 人物:布伦斯维克:
- 印象:首创「人是直觉统计家」的隐喻
- 出处:P15
- PLUS:德语文化,没有相互对立、区分敌对阵营。
- 术语:有限理性(Social Intelligence)
- 印象:
- 例子:
- 出处
- 术语:社会理性
- 印象:
- 例子:
- 出处:
- 术语:生态理性
- 术语:启发式(Heuristics)
- 例子: rule of thumb, an educated guess, 直觉判断(intuitive judgment)、模式化(stereotyping), profiling, or常识( common sense)。
- 出处: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uristic
-
金句:好的思想是难以得到的,一个人应该庆幸他所拥有的为数不多的好思想,不管它们来源于何处。但是,了解一种思想的来源,可能有助于提炼和反思新的思想。
-
印象:这句话提倡一种「元」的思想,即:回溯本源,回到混沌尚未固态成型的阶段,捕捉到成就新思想、新学科……。在「新思想」面前,人大概可以分为几类:提出者、接收者、践行者。提出者一般是科学家;接收者是学习、汲取思想的人,进一步的将思想注入行动,则是践行。不管哪一角色,反照「来源」不光能监控「不跑偏」,保留了「接口」的开放头脑,还有可能孵化出新的思想。
这里把哲学家也归入此类。头脑就是哲学家的实验室,是为「思想科学家」。《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大人写给孩子的书。孩子未经语言、环境驯化之前,对世界葆有最初形态之想象,是最洁净哲学家的了。所有东西,都不知「是什么」——这个知,将塑形了认知;而是只有「能用来做什么」的种种可能性。庄子说:纯乎婴儿???……没有孩子在玩圣诞节礼物,他们在玩包装礼物的纸盒纸箱!!看到这一幕,心理学家和设计师该要慨叹:孩童才是真正的「可供性」实作家啊!
-
辅助阅读:
-
书籍
《世界观》 -
书籍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
文章
爱因斯坦 和 玻尔 相爱相杀的一生…… http://t.im/19tuz
-
-
一种工具的具体使用,它的实践场合(而不是它的数学结构)也可以形成关于头脑的理论。
(出处:P10。)
-
统计工具大PK!贝叶斯式、费雪式假设验证方法、布伦斯维克的类比-相关分析(出处:P11、P13、P14)
-
20世纪40年代,统计学开始登上?/征服心理学这块新大陆。(出处:P13)
-
相关心理学的「神圣罗马帝国」(出处: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