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获取裁剪边界
- 若从已有数据中提取边界,先选中边界 --> 边界所在图层右键 --> data --> export data
- 若导入边界,则直接导入shp文件
- 裁剪(批量裁剪)
-
- 矢量裁剪矢量
- ArcToolbox --> Analysis Tools --> Extract --> clip菜单上右键 --> Batch
- 矢量裁剪栅格
- (1)ArcToolbox --> Spatial Analyst Tools --> Extraction --> Extract by Mask(按按腌膜提取)
- 注意要点
- 菜单栏自定义 -->扩展模块 --> Spatial Analyst 需要提前开启,否则会报ERROR
- 环境 ——> 处理范围 ——> 捕捉栅格——> 选中原栅格,为了后面处理符号系统
- 输出路径尽量不要有中文
- 注意要点
- (2)ArcToolbox --> Data Management Tools --> Raster --> Raster Processing --> Clip
- 注意要点
- 在裁剪假面,需要勾选“使用输入要素裁剪几何”
- 环境——>处理范围——>捕捉栅格——>选中原栅格,为了后面处理符号系统
- 输出路径尽量不要有中文
- 注意要点
- (3)裁剪问题
- 裁剪之后的栅格颜色比原栅格颜色深,而且值从0-246变为了27-255,这是由于原栅格与结果栅格的拉伸方式和统计值不同造成的
- 解决方案:
- 原栅格——>符号系统——>拉伸——>统计数据——>从自定义设置——>另存为XML
- 结果栅格——>符号系统——>拉伸——>类型——>标准差——>统计数据——>自定义设置——>加载XML
- (1)ArcToolbox --> Spatial Analyst Tools --> Extraction --> Extract by Mask(按按腌膜提取)
- 矢量裁剪矢量
- 在ArcGIS中加载面图层
- 右键,然后点击Open Attribute Table,进而打开所加载面图层的属性表
- 点击左上角'表选项' --> '添加字段' (double)
- 点击所建字段表头选中该列 --> 右键 --> Calculate Geometry
- 注:只有投影坐标系才能进行面积计算,若为不是,则转换为相应坐标系再进行面积计算
面图层整体面积统计有两种方式进行计算:一是先求出图层中各polygon的面积,然后进行求和运算;二是将图层所有polygon进行合并,然后进行面积计算
- 面积求和
- 先有II中方式分别求出各polygon面积
- 将所操作图层的属性表导出为text文档
- 点击左上方’表选项‘ --> Export
- 在Export Data对话框中,点击路径选择按钮
- 在saving Data对话框中,save as type中选择text file
- 导出后,ArcGIS提示是否加载,选择yes,否则导出文件有缺失
- 使用Excel打开导出文件
- 导出的数据包括xml与txt两个文件
- 用Excel打开导出的txt文档
- 设置打开按照固定的符号(Tab键,逗号)进行分隔后,打开就是标准的格式了,并且另存为Excel格式
- 使用Excel进行面积求和
- polygon合并求面积
- 菜单栏自定义 -->扩展模块 --> Editor
- 点击Editor下拉菜单 --> Start Editing
- merge --> 合并两个polygon
- union --> 合并图层中的所有选中的polygon
- union后会在该图层中增加一个合并的polygon,通常在属性表中的最后一行
- 要对union得到的polygon进行面积计算,要先将其所在图层加入到某个Gdb数据库中,然后按照II的方式进行面积计算
面图层轮廓线提取存在两种方式:一是将面图层中的所有polygon合并,然后导出轮廓;二是使用feature to line;
- polygon合并导出轮廓线
- 按照III中第二种方式将polygon合并
- 选中合并后的polygon
- 右键其所在面图层 --> Data --> Export Data
- feature to line
- ArcToolbox --> Data Management Tools --> features --> feature to line
主要指地理坐标系转投影坐标系
- ArcToolbox --> Data Management Tools --> Projec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 Feature --> Project
- 在Project窗口中,选择Output Coordinate System,然后,点击“Select”
- 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 --> World --> WGS 1984 Web Mercator.prj --> Add
- 6度分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按经差6度为一个投影带自西向东划分,全球共分60个投影带,带号分别为1-60;
- 3度投影带是从东经1度30秒经线开始,按经差3度为一个投影带自西向东划分,全球共分120个投影带
- 地球分东西半球,所以按6度分带,一个半球有30个投影带;按3度分带,一个半球有60个投影带。我国经度范围西起73°,东至135°,横跨11个六度带,13带到23带,3度带数量多一倍,从 24带到45带
- 知道东半球上各个投影带中央经线的经度,也就知道西半球上的了,反之亦然。知道各个投影带中央经线的经度(可以百度三度带、六度带对照表),知道数据的经纬度范围,我们就知道这个数据的投影带号,知道它属于哪一个投影带。要注意的是,同一个带的投影坐标系分加带号和不加带号两种
假设某个个矢量数据(范围在中国)已知坐标系是CGCS2000,已知一连串的坐标,此处X、Y已颠倒过:(41569821,4590855),(x,y)……单位为米。
(1)由于坐标单位为米(平面坐标),这个数据的坐标系肯定是一个投影坐标系。下一步判断用的是三度分带还是六度分带,以及属于的投影带。
(2)根据横坐标(有8位数字,前两位一定是带号)可以知道这个数据位于41带上,由于我国横跨的三度带为24到45带,横跨的六度带为13到23带,因此可以判断这个数据的坐标系是CGCS2000三度分带下的41带投影。如果坐标没有带号,则根据该数据的经纬度范围来确定是哪个投影带。
(3)在ArcGIS中使用定义投影工具,为该数据定义正确的投影坐标系。
- 投影坐标系名称的含义(如CGCS2000坐标系中)
- CGCS2000_3_degree_GK_CM123E———三度分带下的41带投影(横坐标没有带号)
- CGCS2000_3_degree_GK_Zone_41———三度分带下的41带投影(横坐标有带号)
- CGCS2000_GK_CM_123E———六度分带下的21带投影(横坐标没有带号)
- CGCS2000_GK_Zone_21———六度分带下的21带投影(横坐标有带号)
- web地图开发,两种坐标系至关重要4326 GCS_WGS_1984 和102100WGS_1984_web_mercator_auxiliary_sphere
- 4326 GCS_WGS_1984 是WGS1984,属于地理坐标系
- 102100 WGS_1984_web_mercator_auxiliary_sphere则是目前在线地图采用的通用坐标系,属于投影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