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ommit

Permalink
* sync
Browse files Browse the repository at this point in the history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audreyt committed Mar 23, 2024
1 parent 27b7444 commit 9022776
Show file tree
Hide file tree
Showing 2 changed files with 12 additions and 9 deletions.
12 changes: 6 additions & 6 deletions 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3-1-活在⿻世界.m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Expand Up @@ -16,11 +16,11 @@

---

技術追隨科學。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理解⿻作為一個關於*我們的世界可能變成什麼樣子*的願景,我們需要從理解⿻作為一個關於*世界本來面貌*的視角開始。「專家統治」(Technocracy)和「放任主義」(Libertarianism)的觀點植根於一門科學,即我們在上一章描述的單一原子論:認為一套普遍規律作用於一組基本粒子是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技術追隨科學。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理解⿻作為關於**我們的世界可能變成什麼樣子**的願景我們需要從理解⿻作為關於**世界本來面貌**的視角開始。「專家統治」(Technocracy)和「放任主義」(Libertarianism)的觀點植根於一門科學,即我們在上一章描述的單一原子論:認為一套普遍規律作用於一組基本粒子是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如果我們想要提供一種不同於「專家統治」(Technocracy)和「放任主義」(Libertarianism) 的技術未來願景,我們需要理解它們於科學的理解的根源為何、可能遺漏了什麼,以及如何糾正這一點來開闢新的視野。為此在這一章,我們來探索隱身於這些方法後面科學哲學觀,探巡過去一個世紀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如何進步、超越這些觀點的局限性,而走到多元、網絡式、關聯式、集體智慧的理解,即*我們生活的當下現實*

專家統治主義長期以來,一直以科學和理性作為它的正當理由。自 20 世紀初流行的「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又稱泰勒制)的理念,是通過在社會系統和簡單數學模型之間進行類比,以及將邏輯和理性作為思考它們的方式且用來證明合理性的。在建築學中的高度現代主義,同樣受到幾何學之美的啟發。放任主義也大量借鑒了物理學和其他科學:正如粒子「走最小作用量的路徑」,進化使適應性最大化一樣,經濟主體「最大化效用」。在單一原子論看來,世界上的每一個現象,從人類社會到天體運動,最終都可以被簡化為這些規律。
專家統治主義長期以來,一直以科學和理性作為它的正當理由。自 20 世紀初流行的「科學管理」(又稱泰勒主義)理念,是通過在社會系統和簡單數學模型之間進行類比,以及將邏輯和理性作為思考它們的方式且用來證明合理性的。在建築學中的高度現代主義,同樣受到幾何學之美的啟發。放任主義也大量借鑒了物理學和其他科學:正如粒子「走最小作用量的路徑」進化使適應性最大化一樣,經濟主體「最大化效用」。在單一原子論看來,世界上的每一個現象,從人類社會到天體運動,最終都可以被簡化為這些規律。

這些方法取得了不容忽視的巨大成就。牛頓力學解釋了一系列現象,幫助啟發了工業革命的技術。達爾文主義是現代生物學的基礎。在影響公共政策的社會科學中,經濟學一直是最有影響力的。邱奇-圖靈(Church-Turing)關於「可計算理論」的願景,幫助啟發了當今廣泛使用的通用計算機器的概念。

Expand All @@ -32,11 +32,11 @@

從流體流動到生態系統的發展,再到大腦的運作,幾乎每一個複雜的系統,都可以表現出「混沌」狀態(活動基本上是隨機的)和「有序」狀態(模式是靜態和僵化的)。很大程度地說,總有一些參數(如熱量或突變率)決定了哪些狀態的出現,當參數值高時出現混沌、參數值低時則出現秩序、當參數值十分接近時這些狀態之間過渡的「臨界值」,也就是複雜性理論家所謂的「混沌邊緣」時,複雜行為將會湧現,形成不可預測、不斷發展、如生命般的結構,這種結構既不是混沌的,也不是有序的,而是複雜的。這與我們上面強調的在集權威脅和反社會威脅、專家統治官僚主義和放任主義威脅之間存在「狹窄走廊」的觀點密切相關。

因此,⿻可以自科學中汲取養分,對轉向和拓寬這條狹長走廊至關重要,複雜性科學家稱此一過程為「自組織臨界性」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在這樣做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藉鏡許多科學的智慧,確保我們不會過度被任何一組類比所束縛。
因此,⿻可以自科學中汲取養分,對轉向和拓寬這條狹長走廊至關重要,複雜性科學家稱此一過程為「自組織臨界性」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在這樣做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藉鏡許多科學的智慧,確保我們不會過度被任何一組類比所束縛。

### 數學

19 世紀的數學,興起了形式主義:對我們在使用的數學結構的定義和性質進行精確且嚴謹的規定,以避免不一致和錯誤出現。20 世紀初,人們曾寄望數學可以被「處理」,甚至可能給出一個精確的算法來確定任何數學主張的真偽。另一方面,20 世紀的數學則以更多的不確定性為特徵。
19 世紀的數學,興起了形式主義:對我們在使用的數學結構的定義和性質進行精確且嚴謹的規定,以避免不一致和錯誤出現。20 世紀初,人們曾寄望數學可以被「處理」,甚至可能給出精確的演算法,來確定任何數學主張的真偽。另一方面,20 世紀的數學則以更多的不確定性為特徵。

* **哥德爾定理:**:20 世紀初的一些數學主張,尤其是哥德爾定理(Gödel's theorem),揭示數學的關鍵部分存在一些基本且不可化約的方式,使其無法被完全解決。同樣的,邱奇的研究已證實某些數學問題在計算過程為「不可判定」的 ,這也打破了將所有數學在經過計算後可以簡化為基本公理計算的夢想。
* **計算複雜性**:即使還原主義在原則上/理論上可行,然而基於它們的組件來預測高層次現象所需的計算量非常龐大,以至於執行它上不太可能具有實際意義。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證明它需要消耗計算量的資源價值,遠遠超過可透過解答來回收的資源價值。(這也常常使得還原理論的可能性變成無關緊要了,甚至還因為這樣,樹立了還原的一個巨大障礙。)在許多真實世界案例中,這種情況通常可以被描述為一個經過充分研究的計算問題,其中「最優解」的演算法需花費指數級的大量時間,因此在實踐中經常使用足夠好的「啟發式」演算法.
Expand All @@ -55,7 +55,7 @@

在 19 世紀末時,克耳文勳爵(Lord Kelvin)大發厥詞地宣稱:「現在物理學沒有新的東西可以發現了。」然而事實恰好相反,20 世紀被證實為物理學歷史上最豐富、也最具革命性的時代。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推翻了將歐幾里得空間幾何、牛頓宇宙觀「撞球檯模型」作為理解非常大尺度的物理世界的指導簡單性。當物體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時,描述它們行為的規則開始變得非常不同。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推翻了將歐幾里得空間幾何、牛頓宇宙觀「撞球檯模型」作為理解非常大尺度的物理世界的指導簡單性。當物體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時描述它們行為的規則開始變得非常不同。
* **量子力學和弦理論**皆同樣表明,在非常小的尺度下,僅依賴經典物理學是不夠的。貝爾定理清楚地證明,量子物理學甚至不能完全被描述為概率論和隱蔽信息的結果:相反,一個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兩種狀態的組合(或「疊加態」)中,其中這兩種狀態相互抵消。
*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對粒子的速度和可被測量的定位精度設置了一個堅定的上限。
* **三體問題**在劉慈欣的科幻系列中扮演核心角色後現已聞名,這說明即便在簡單的牛頓物理學中,儘管只有三個物體的相互作用也足夠混沌,以至於其未來行為無法用簡單的數學問題預測。然而,通過使用「溫度」和「壓力」等 17 世紀的抽象概念,我們仍然可以解決萬億體問題,足以滿足日常使用。
Expand Down Expand Up @@ -97,7 +97,7 @@

[^force]:Scott Page,《差異:多樣性的力量如何創造更好的群體、公司、學校和社會》,(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07;César Hidalgo,《為什麼信息會增長:從原子到經濟的秩序演化》,(紐約:Basic Books,2015);Daron Acemoglu和Joshua Linn,"製藥行業創新中的市場規模:理論與證據",《巴伐利亞聯盟圖書館目錄》,(柏林和Brandenburg: B3Kat資料庫,2003年10月1日),https://doi.org/10.3386/w10038;Mark Granovetter,"弱關係的力量",《美國社會學雜誌》78,no. 6 (1973年5月):1360–80;Brian Uzzi,"公司間網絡中的社會結構和競爭:嵌入性悖論",《行政科學季刊》42,no. 1(1997年3月):35–67。https://doi.org/10.2307/2393808;Jonathan Michie和Ronald S. Burt,"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經濟學雜誌》104, no. 424 (1994年5月): 685。https://doi.org/10.2307/2234645;McPherson, Miller, Lynn Smith-Lovin和James M Cook。"物以類聚:社交網絡中的同質性"。《社會學年度評論》27,no. 1(2001年8月):415–44

[^inassemlage]:在Manuel DeLanda闡述的裝配理論中,實體被理解為由異質組件之間的共生關係形成的複雜結構,而不是可以簡化為其個別部分。其中心論點是,人們不是單獨行動的,相反,人類行為需要複雜的社會-物質相互依賴。DeLanda的觀點將重點從實體的固有品質轉移到在關係網絡中產生新興特性的動態過程和相互作用。他的書《社會的新哲學(A New Philosophy of Society: Assemblage Theory and Social Complexity)》(2006)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inassemlage]: 在 Manuel DeLanda 闡述的裝配(assemblage)理論中,實體被理解為由異質組件之間的共生關係形成的複雜結構,而非簡化為其個別部分。其中心論點是人們不是單獨行動的,相反,人類行為需要複雜的社會-物質相互依賴。DeLanda 的觀點將重點從實體的固有品質轉移到在關係網絡中產生新興特性的動態過程和相互作用。他的書《社會的新哲學(A New Philosophy of Society: Assemblage Theory and Social Complexity)》(2006)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SciSci」(Science of Science)作為成長中的跨學科集合的學術領域,正是為了探索作為複雜系統而湧現出的科學知識網絡 [^infortunato]。 SciSci 研究者描繪了各個科學領域的湧現與增生、科學的新穎性與進步的出處、科學家選擇的探索策略,社會結構對知識擴散的影響等。他們發現科學探索偏向於在一個領域內經常討論的主題,並受到科學家之間的社會和制度聯繫的限制,這降低了科學知識發現過程的效率[^efficiency] 。此外,他們也發現一個分散的科學社群是由大多數獨立的、非重疊的團隊組成,這些團隊使用各種方法,並借鑒廣泛的早期出版刊物,而這樣往往會產生更可靠的科學知識。相比之下,集中的社區的特質是反覆合作,並局限於前人研究的有限方法,可能會產生不太可靠的結果[^result1][^result2]。它還發現研究團隊的規模和層次與開發的發現類型(風險性、革命性和常規科學)之間存在著強有力的聯繫,亦揭示出團隊研究(相對於個人研究者),在現代科學日漸成為主流 [^newscience]。 最大的創新,往往來自於將現有學科的堅實基礎[^basis1][^basis2][^basis3],以不尋常又令人詫異的組合方式部署 [^package]。這也揭示了在科學中時常被使用的激勵手段(例如論文品質和引用次數等)也會產生不當誘因,反而限制了科學的創造力。這些發現,也有助於發展補足與抵銷這些偏見的新指標,形成了⿻特性的激勵組合 [^newpackage]。

Expand Down
9 changes: 6 additions & 3 deletions 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3-3-我們遺忘的道.m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Expand Up @@ -6,7 +6,7 @@

---

> 關於電腦技術的發展和利用的決定不僅要「符合公眾利益」,而且要讓公眾自己有辦法參與到塑造他們未來的決策過程中。-- J. C. R. Licklider,《Computers and Government(電腦與政府)》,1979 年
> 關於電腦技術的發展和利用的決定,不僅要「符合公眾利益」,而且要讓公眾自己有辦法參與到塑造他們未來的決策過程中。-- J. C. R. Licklider,《Computers and Government(電腦與政府)》,1979 年
---

Expand All @@ -15,9 +15,12 @@

### ⿻啟航

這是由跟隨維納(Norbert Wiener)腳步但擁有更多人文/社會科學背景的年輕一代所追求的使命。這一代人包括一系列應用控制論的先驅,如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 (Margaret Mead,美國人類學家,她深刻影響了網際網路的美學)、愛德華茲·戴明 (W. Edwards Deming,我們在更前面的地方看見他對亞洲地區如日本、在較小程度上對臺灣包容性工業品質實踐的影響)以及斯塔福德·比爾(Stafford Beer,他開創了商業控制論,並成為維納思想在社會應用方面的大師,包括在1970年代初智利短暫的控制論社會主義政權中)。[^1]他們以更務實的方式在願景之上築巢,也因此擁有更多人文/社會科學背景的年輕世代,就有責任嘗試它的願景,並建立起定義資訊時代的技術。1957 年 10 月,一個小點劃過天際,證明了他們所需要的機會。
這是由跟隨維納(Norbert Wiener)腳步但擁有更多人文/社會科學背景的年輕一代所追求的使命。這一代人包括一系列應用控制論的先驅如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Surround]Margaret Mead,美國人類學家,她深刻影響了網際網路的美學、愛德華茲·戴明[^Deming]W. Edwards Deming,我們在更前面的地方看見他對亞洲地區如日本、在較小程度上對臺灣包容性工業品質實踐的影響)以及斯塔福德·比爾[^Davies](Stafford Beer,他開創了商業控制論,並成為維納思想在社會應用方面的大師,包括在 1970 年代初智利短暫的控制論社會主義政權中)。他們以更務實的方式在願景之上築巢,也因此擁有更多人文/社會科學背景的年輕世代,就有責任嘗試它的願景,並建立起定義資訊時代的技術。1957 年 10 月,一個小點劃過天際,證明了他們所需要的機會。[^DreamMachine]

[^1]: 這裡的"[1]"表示原文中的註腳標記,但實際註腳內容並未提供。
[^Surround]: Fred Turner, _The Democratic Surround: Multimedia and American Liberalism from World War II to the Psychedelic Sixties_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3).
[^Deming]: 雖然我們沒有足夠的篇幅來深入探討戴明或米德的故事,但在許多方面,這兩位先驅的工作與我們提出的許多主題相似,他們在工業和文化領域爲⿻奠定了基礎,正如利克萊德和弟子們在運算領域所做的一樣。UTHSC. “Deming’s 14 Points,” May 26, 2022. https://www.uthsc.edu/its/business-productivity-solutions/lean-uthsc/deming.php.
[^Davies]: Dan Davies, _The Unaccountability Machine: Why Big Systems Make Terrible Decisions - and How The World Lost its Mind_ (London: Profile Books, 2024).
[^DreamMachine]: M. Mitchell Waldrop, _The Dream Machine_ (New York: Penguin, 2002).

#### 人造衛星和 ARPA

Expand Down

0 comments on commit 9022776

Please sign 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