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有一本暢銷的書,叫「刻意練習」。這本書主要的理論是,所謂的高手,並不是靠天分,而是這些高手,都有刻意練習的習慣。才讓他們能夠登峰造極。
而作者甚至還提到:光有訓練的「量」是不夠的,還必須兼具訓練的「質」,能夠掌握「有效率的訓練方式」的一方,才會是最後的贏家。
這番話實在非常有道理。但是也非常沒意思。因為
- 什麼是「質」?
- 什麼是「有效率的訓練」?
- 「量」又是多少?
而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上,在]「第七章 — 邁向非凡的路線圖」,又提到了關鍵的三個步驟:
- 產生興趣
- 變的認真
- 全心投入
這三個步驟也非常有道理。但是你還是感到這是廢話。
因為我們一般人都是只有普通興趣,更不知道要如何逼自己變得認真,甚至全心投入要花多少時間?
所以,很多人在看完這本書之後,都會覺得「刻意練習」這本書提出的「概念」很有道理。但是看完不知道「怎麼做」,最後就乾脆算了!
這是因為,諸如刻意練習這樣主題的書,敘述的都是「結果」。
這些作者,幾乎都不是「高手」出身,要馬只是「行為」研究團隊。他們只是看到高手的成長過程都有這樣的「特徵」,所以就以為這些要素才是關鍵。
但說到底,他們始終不知道:
- 「有質量的刻意練習」如何做?
- 如何著了魔的自我鍛鍊,直至高手境界。
- 通往高手路徑背後相關的大腦科學原理
所以,你在看這些學習書時,才有隔靴搔癢的感覺。
我們在前面的章節,已經反覆的強調先學「程序性」知識的重要性。這是因為,先學程序性知識(流程)實在有非常大的好處。
- 流程骨架是利用可以記得很牢不容易忘記的「肌肉」去學習,如果用「大腦」去學習,非常容易被沖刷掉。
- 而基於一個流程骨架,是有一個模糊但有確定性的過程。人類喜歡「有確定性」的結果。
- 基於這個「有確定性」的過程,相關的細碎知識,可以容易被黏附在上面,以相關性形成一個記憶網。
- 所以先學程序性知識、後學「事實性」「概念性」知識。可以說是絕搭。利用一個可以記很牢的載體(肌肉神經束),讓記憶體(大腦)可以網狀的黏結儲存記憶。
但是,如果你是用相反順序倒過來學起來就很慢了.....
因為人類的記憶有時效性。如果只是短暫的比畫一遍,這些神經束並不會被保護起來。
甚至,要是只是進行一次的練習,然後拖了很久才進行第二遍的練習(比如說兩週後、一個月後),甚至會開始漏步驟。
而如果是事實性或概念性的知識更慘。這些知識是被儲存在大腦之內的,所以意味著它們的過期時間會更短。可能上完課或看完書兩三天之內就會被沖刷掉了。
所以其真正的關鍵是學完之後,很快的就要去練過幾遍流程,並搞懂最關鍵的幾處概念性知識。
人類都具有鏡相神經元學習功能,所以這就代表著我們看過別人示範一遍,就能大概複製出粗略的流程。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
- 我們在自己做一遍時,可以第一次就複製出完美的成果
- 我們自己在做後續幾次練習時,就能隨心駕馭的整套流程,做出高水準的成果
我們很可能得到的,只是一些有達到目的,但結果有些歪七扭八。
有個常見的現象,就是「新手運」。通常這是形容有些白紙新手,第一次嘗試學習某個技能,結果就非常的驚人。而會出現這個現象,是因為
- 新手戰戰兢兢,所以老師說什麼就做什麼。而老師教的都是他自己已經練過無數次調整出來的完美結果,所以第一次的效果當然很好。
- 這個老師非常厲害,預先知道新手會在哪裡跌跤,所以把坑都先填了。所以新手走過的是一條無坑之路,自然會以為自己是領域天才。而前輩是白癡,要花那麼多時間才練到這種地步。(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新手,會以為很多東西,自己學過一遍就「會」,然後覺得自己不需要「練」了。這種情形多半是因為是老師厲害而不是學生厲害的原因。)
事實上,我們要說「學會」,最後還要達到一個境界,叫「穩定輸出」。也就是隨時隨地都能夠使出來,並且至少要有 80 分的效果。
這其實沒有什麼捷徑,靠的就是反覆重做。但這不代表是重複做一個無聊的動作,而是你必須要追求這次必須要比上次快兩倍的速度,或兩倍以上的效益、成果。
聽了你會覺得這標準好像有點高,但是這個「高」標準,會為你在學習過程中啟動一個強烈動機,為了追求這個成果,你就會有動機去瞭解去嘗試,究竟要改動流程內哪個變因,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你可能會覺得沒事回家要練習好幾遍,有點懶。但這裡我可能告訴你一個數據,根據我與一些教師朋友的非正式統計: 100 個人大概學完一個技能,會回去練習一遍的大概只有 10 個人。會去練第二遍的大概只有 1 個。所以你練兩遍以上,大概就能快 4 倍且贏大概 99 個人了。
而且,以外行人純白紙的角度來看,如果你能比人快四倍且贏 99 個同學,你無疑就已經是個「高手」了。
現在這樣聽起來比較有動力吧!
但如果你要成為真正的高手,練一遍還不夠。你可能要練至少 5-10 遍、甚至 20遍、甚至上 100 遍。
聽到這裡,各位讀者,可能甚至更懶了。
我們出社會這麼忙,哪來的美國時間去練那麼多遍。這要是把興趣當作職業,才比較有可能吧?不然正常人怎麼可能去一直做那麼多遍。
我這裡提供個偷吃步學習法:
在練過兩三遍以 2 倍速度為目標的練習後。你要將目標放在一次快十倍。
當然,你會覺得這怎麼有可能。2 倍都有點困難了,怎麼快 10 倍。但我要跟你說,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我可以舉我過去書中,兩個曾經用過的例子。
(1) 從 30 天到 14 天,再到 1 天,再到 3 小時。
我過去曾在網路公司上班。當時公司有一個任務,是要重做整個服務的 Landing Page(就是首頁,一眼就能讓顧客知道我們商品的好處、願景、背後的運作原理)。當時,整個團隊都沒有人做過,去抄其他公司的頁面,又改的七歪八扭,最後,花了整個團隊幾乎 30 天,才把這整個頁面做出來,業績自然也大幅增長。
但是,我覺得如果下次要做一個「活動」,要搞 Landing Page 的話,如果也來個 30 天,這我可受不了。於是我就在思考有沒有什麼加速的方法。
有了上次的成果,以及一些其他公司的範本。我發現這個 Landing Page 是可以被拆解的。Landing Page 由上到下可以被分為六大塊。而且大多數有效的廣告,都是類似結構設計的。
- 一句話形容自己的好處
- 使用此服務的三大好處
- 敘述運作原理,或製作示意圖、短影片
- 使用者見證或媒體報導
- CALL TO ACTION
- FAQ / 免費註冊 / 退款保證(消除疑慮)
( i.e. 自從我出版「Growth Hack 這樣做」「閃電式開發」二書,台灣坊間的產品頁與公司頁面幾乎都已經開始都變成這種會讓人家秒剁手的形式,不信你可以在 Facebook 上看看那些一頁式廣告的頁面,是否都採取此類結構。)
發現了有這六大塊模組以後。我發現有些模組,是直接用抄的。有些是只要用類似的結構,改寫成自己的服務、商品敘述。就能夠動了。
於是我們第二次做 Landing Page 的時間,就只花了 14 天時間。後來,我覺得花 14 天還是太久了,我想要研究 1 天之內就做出來的作法。但是關鍵卡在靈感與服務敘述上、我就去拆解這六大區塊組成的背後原理以及基本元素,發現其實要能夠批量生成靈感,只要先發問卷,問消費者三個問題:
- 當你用了,做了,學會 OOO,完成了什麼事後。你最想要達成什麼目標?
- 當你學會、買到、知道 OOO 後,你最想要做什麼事?
- 當你在做 OOO 時,你最討厭的事情是什麼?
也就是 Why、What、How。當你蒐集到大約 50-100 條客戶的回饋之後,基本上就有很多靈感可以填入模版了。
後來,我們甚至把這個流程壓縮到一個人 3 小時之內可以把整個 Landing Page 骨架寫完。
(詳細步驟流程可見「閃電式開發」)
(2) 半年、一個月、7 天、1 天。
目前我已經出過很多本書。坦白說,寫第一本書時,是我最痛苦的經歷。因為想寫的東西很多,自己卻組織不出來。後來第一本書「Growth Hack 這樣做」,還是使用我授課的投影片順序,擴寫成一本書,編輯還幫我進行大幅修飾,最後才得以出版。
但在出第二本書時,我就覺得這半年才能寫一本書實在太折磨人了。不可能再重來一遍。於是我開始研究怎麼寫書比較快。後來我就發現最大的問題,是因為我寫書時,沒有定義好目標人群,中間也沒有骨幹,最後寫著寫著就不知道去哪裡了。
於是,我就去研究要怎麼解決這樣的問題。我發現,如果要不走歪,那乾脆倒著寫就不會走歪了。結果光這個倒著寫的方法,就讓我第二本書的寫作時間,壓縮到了一個月。
然後在我寫第三本書時,我發現解決了寫書七歪八扭的問題之後,繼而發現寫書最耗力氣的是邊想邊寫。如何加速這個流程呢?我發現其實我可以先用講的先講一遍,再拿講述的逐字稿翻修阿。結果我就發現寫書時間竟然可以壓縮到 7 天以內。
發現這個結果的我實在太興奮了。於是我更想挑戰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是否可以 2 天寫完一本書。我去拆解我過去的寫作流程,然後寫成攻略「極速寫書法」,再按照著這個攻略寫完,最後我用不可思議的時間,寫完一本著作「遠距工作這樣做」。
https://github.com/xdite/speed-writing
而寫的這麼快,不代表寫的差。我後面的幾本書,都是快速寫成的,但它們都非常好看,也賣得不差。
上面這兩個例子,並不是為了寫來炫耀。而是想要讓各位讀者知道,有時候自己在學習時,將標準設的高一點,反而會促使你去把整個過程都拆解出來,研究解法。進而發現原有流程的不合理性、甚至 10 倍好的作法。
而你需要的練習時間與次數,會遠比你想像少的很多(像我練到一天就寫完書,也只花了四五次的練習)。而最後的成果,卻是相當驚人的(比如一天就寫完一本書,是原先的百倍速度快)。
不僅具備「練習的質量」,更是有效率的訓練方式。而最後你會產生興趣、變得認真、全心投入!